2025年9月20日下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放射药物研发与转化” 分会场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武侯厅顺利召开。本次分会场由放射性药物学组牵头组织,创新性设置特邀专家报告与优秀青年论文汇报两大核心环节,聚焦放射药物领域前沿动态,既为学科交流搭建高端平台,也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展示舞台,对推动核医学领域放射药物研发创新与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致辞:锚定放射药物核心价值,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会议开篇,放射性药物学组组长杨志发表开幕致辞。他明确指出,放射性药物作为核医学诊疗体系的 “核心支撑”,其研发水平直接关系到核医学诊疗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针对近年来领域发展,杨志组长充分肯定了放射药物领域涌现的系列创新成果,以及青年科研力量的快速成长。他强调,本次分会场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青年科技人员打造高层次、专业化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助力青年人才在放射药物领域实现更快进步,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特邀报告:聚焦前沿技术与疾病诊断,引领研发方向
在特邀专家报告环节,两位领域权威专家带来了极具前瞻性的分享,为放射药物研发提供了关键思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朱华教授以 “位点特异的核素-抗体修饰:疏通单抗到RDC精准诊疗“淤泥河道”” 为主题展开报告。他深入剖析了该技术的核心优势 —— 能够有效降低药物在非靶向肝脏的摄取量,同时显著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特异性富集效果。这一技术突破为解决传统放射药物靶向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为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随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芳教授聚焦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难题,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在中国人群AD基因图谱的差异研究、自主研发的多种AD特异性分子探针,这些探针能够精准识别AD相关生物标志物,为实现AD的早期诊断与精准分型提供了全新工具,有望破解AD诊疗 “早发现难、精准度低” 的行业痛点。
论文征集与青年汇报:覆盖多领域靶点,彰显青年创新实力
本次分会场得到全国放射药物领域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共收到来自全国各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学术摘要216份。这些摘要覆盖领域广泛,包括标记方法与药物制备优化、新靶点放射性诊断药物开发、核素靶向治疗药物研发、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等关键方向,涉及靶点包括 PSMA、CDK19、STING、B7H3、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NPL4、SuFEx、CD73、SSTR2、Nectin-4、PD-L1、FAP、EGFR、CXCR4等50余个,全面反映了当前国内放射药物研发的多元方向与整体水平。
为挖掘青年科研潜力,分会场邀请12名领域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团,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择优评选出15篇优秀青年论文进行口头汇报。汇报者围绕放射药物研发的核心环节,从靶点筛选机制研究,到 B7H3、p38、CD73、TROP2、STEAP2、PTP、STING、CXCR4等关键靶点探针的设计开发,再到 FAP/乏氧、GPC3、NTSR1、PD-L1、HER2等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探索,以及α核素治疗的创新实践等多个维度,系统展示了不同类型放射性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前景。
汇报过程中,青年科研人员展现出扎实的科研基础、敏锐的创新思维与良好的学术表达能力,充分彰显了我国放射药物领域青年一代的成长与担当,也为行业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