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纪要
2025非公医疗核医学学术交流分会场:精准研讨、规范引领,齐推非公新发展
2025-09-25 15:02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18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核医学技术年会非公医疗学术交流分会场在成都五层青羊会场落下帷幕。这场聚焦核医学临床应用、机构管理与学科建设的专业盛会,汇聚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标准制定、淋巴瘤诊疗指南、肺结节鉴别、远程质控等行业痛点展开深度研讨,为非公医疗核医学规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致辞定调:非公医疗成核医学发展重要力量

会议开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辉教授的致辞为大会锚定方向。他明确指出,非公医疗已成为中国核医学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需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完善行业数据统计,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二是推进非公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全流程规范化建设,包括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填补非公机构在诊疗规范上的短板。“唯有规范化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全行业共同发力。”王辉强调。

专题报告:破解临床与管理双重难题

在黄铁军、王喆两位专家主持的专题报告环节,五大核心议题直指行业痛点,成果丰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赵晋华教授解读《淋巴瘤PET/CT及PET/MR显像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提出“淋巴瘤显像经验可推广至其他肿瘤领域”的创新观点,明确指南在放疗策略指导中的更新要点;

四川泰康医院袁耿彪教授以《PET/CT对肺结节的鉴别和MDT的作用》为题,强调“报告细节直接影响临床决策”,从指南与需求双维度论证PET/CT在肺癌早筛分期中的核心价值;

上海大学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张建教授汇报了着手制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医师PET-CT/MR诊断能力评价》的“四阶段推进计划”,旨在规范行业发展、缩小机构间诊断差距,实现同质化服务;

一脉阳光影像医院唐恺分享《核医学远程报告质控云平台经验》,坦诚剖析平台搭建中的技术与标准难题,呼吁“以行业标准破解质控碎片化问题”;

上海影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袁志斌则通过《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学术建设经验》,介绍“建制度、强督查、树样板”的管理体系,为机构提升报告质量提供可复制方案。

征文汇报:前沿研究点亮技术创新方向

由赵新明、唐恭顺、李丹主持,韦智晓、韩星敏、郭万华点评的征文汇报环节。

  

论文汇报环节8项前沿研究展现非公医疗核医学的创新活力:在8项前沿研究汇报中,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洪丹璇以《甲亢并重症肝病一例处理体会》分享多学科诊疗经验,证实碘131治疗在控制甲亢、改善肝功能中的关键作用;杭州全景医学许远帆凭借《基于深度学习的低剂量PET/MR显像可行性研究》,探索AI技术在“降辐射、缩时间”上的应用潜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瑞云通过《利用PET影像生境分析评估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提出“影像组学特征无创预测HER2状态”的新方法;成都京东方医院郭俊臣的《ATTRv患者胰腺⁹⁹ᵐTc-PYP摄取强度分级》为胰腺淀粉样变诊断提供分级标准;济南南郊医院李方元、上海美中嘉和寿毅、成都影和朱珠、成都全景德康刘义平还分别围绕IgG4相关性疾病诊断、甲状腺结节影像对比、肺癌淋巴结转移鉴别、癫痫致痫区定位展开汇报,多项成果填补了非公核医学临床应用中的空白。

      

      

圆桌论坛+总结:凝聚共识擘画未来

作为会议压轴环节,李前伟教授主持的《社会办医核医学圆桌论坛》聚焦行业发展核心议题,刘举珍、梁宏、毛德金、方庆钢、赵凯、刘宇等临床和运管专家共同参与研讨,围绕“社会办医核医学发展路径”深入交流,最终达成“强化政策衔接、推动资源共享”的关键共识,为非公医疗核医学未来发展明确方向。

会议结尾,安建平教授作会议总结,肯定本次会议“实现临床、管理、学术的深度融合”,并呼吁“行业同仁携手推动非公核医学迈向精准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此次会议不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更通过观点碰撞与成果共享,为非公医疗核医学破解发展难题、明晰创新方向提供了关键支撑。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