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至20日,第十八次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核素治疗专场)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青羊厅成功召开并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核医学专家与青年学者齐聚蓉城,共同探讨核素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9月19日下午,会议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谭建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致辞。两位教授对国内核素治疗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肯定,并对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此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多位在核素治疗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带来高水平的主旨演讲,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思想与学术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候任主委石洪成教授也亲临会场,分享了《[177Lu]Lu-PSMA-617在进展性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中国患者中药代动力学和辐射剂量学测定》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新型放射性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最新数据,为推动核素治疗在本土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会场议程全面展现了我国核素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广阔前景。会议主题可以概括为四个维度:
一、领域热点(Field Hotspots)
· 前列腺癌核素治疗成为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从经典的¹²⁵I粒子植入,到177Lu-PSMA、²²³Ra,再到前沿的225Ac-PSMA,已形成覆盖局部晚期到广泛转移的完整治疗链条。
· 肝癌治疗进入“钇”时代。⁹⁰Y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成为最大热点之一,会议围绕治愈案例、转化手术及姑息治疗展开全方位探讨,显示其在国内进入成熟应用与深度探索阶段。
· 甲状腺疾病的核素治疗依旧是热点。除了¹³¹I疗效,研究进一步延伸至疗效预测、剂量优化以及患者生活质量,展现出精细化与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二、技术突破(Technical Breakthroughs)
· 剂量学研究进入精准化与可视化时代,从“精准设计¹²⁵I粒子植入剂量”到“三维可视化肿瘤剂量分布”,推动核素治疗由经验估算走向个体化计算。
· 新型放射性药物探针不断涌现,FAPI、PSMA、Nectin4、PD-L1等新靶点的诊疗一体化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 联合治疗策略成为研究重点,探索“核素+免疫”“核素+纳米技术”等模式,以期提升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三、争议焦点(Controversial Focuses)
· 最佳实践与标准化:尽管¹²⁵I粒子团体标准已发布,但Graves病¹³¹I最佳剂量、DTC患者rhTSH应用时机,以及¹³¹I治疗PTC的必要性等问题,仍需更多循证证据支持。
· 核素选择与序贯使用:针对mCRPC患者,²²³Ra、177Lu-PSMA及225Ac-PSMA的疗效评估与使用顺序成为临床难题。
· 技术应用边界:如⁹⁰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剂量优化和安全性,引发学界深入讨论。
四、未来趋势(Future Trends)
· Alpha核素的潜力备受期待。225Ac-PSMA-617治疗mCRPC的研究以及“α核素诊疗一体”报告,显示其有望成为下一代核素治疗的重要方向。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赋能核素治疗。预测模型、PET/CT衍生参数以及列线图的应用,为疗效预测和个体化方案制定提供强大支持。
· 个体化与精准医疗成为最终目标。实现“最理想的核素、最精准的剂量、最恰当的时机,用于最合适的患者”,已成为核素治疗的发展愿景。
此外,本次核素治疗分场共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投稿247篇,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并结合科研性、地域性和论文质量等因素,最终遴选出30篇优秀论文进行展示,充分体现了核素治疗研究的广泛参与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治疗学组工作会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兼治疗学组组长汪静教授对分会场的学术安排表示充分肯定。治疗学组秘书长郑薇对过去一年的学组工作进行了总结,各位副组长分别就分管工作进行了汇报与交流,汪静主委和林岩松教授对学组的未来工作进行了部署。
本次会议的主持工作由治疗学组委员及多位在核素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家共同担任,其中包括蒋宁一教授、高再荣教授、李林教授、杨爱民教授、张青教授和谭丽玲教授。全国核医学前辈陈盛祖教授亦亲临会场,与与会学者深入交流,为会议增添了学术分量。
精彩主持(从左到右:李林、张一帆、谭丽玲)
精彩主持(从左到右:王任飞、陆克义、黄蕤)
精彩主持(从左到右:高再荣、林岩松)
精彩主持(从左到右:杨辉、林承赫、郑薇)
精彩主持(从左到右:韦智晓、王叙馥)
精彩主持(从左到右:蒋宁一、罗全勇、张青)
整个会场从始至终座无虚席,充分体现了核素治疗领域的高度关注与学术热度。大会不仅展示了核素治疗的前沿进展,也推动了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核素治疗将在更多疾病的精准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造福广大患者。此次盛会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核素治疗事业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