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18次核医学学术大会暨2025年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8-20日在“天府之国”成都盛大召开,会议主题为“精准融合,智领未来”。本次会议投稿论文2812篇(录用2670篇),注册人数2851人,设开幕式和闭幕式1个主会场,21个分会场。PET/CT和PET/MR分会场交流活动1.5天,涵盖了专题报告、专家示范读片、全国PET/CT读片竞赛、口头论文交流、电子壁报交流、专家点评与讨论等环节。今年学术年会PET/CT和PET/MR分会场共收到投稿585篇(占总投稿量的21.83%),通过12位专家认真评审遴选出口头报告34篇(5.81%)、另有2篇参与心脏学组美国核医学年会优秀论文展示,壁报交流175篇(29.91%)、会议收录374篇(63.93%)。
9月19日下午开场第一学术单元由浙江省肿瘤医院张宏教授作专题报告,题目为《PET分子影像技术助力重离子精准治疗》,分享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展的11C-蛋氨酸PET分子影像在重离子治疗骨肉瘤的疗效评估、可视化离子束范围、肺脑组织放射性损伤评价、早期预后预测等临床场景的应用经验,肿瘤重离子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少量发射正电子的核素,如11C、15O和13N,通过PET显像实现可视化离子束。第2个专题报告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卫学院尹平教授《围绕高质量RCT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一些新颖的统计学设计》,他详细介绍了RCT研究原则、比较类型及适应性设计类型在不同研究目标下的选择考量,为核医学RCT研究设计新颖性提出了建议。何勇教授和王雪鹃教授对这2个专题报告做了较详细的精彩点评和讨论。
专家示范读片环节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赵晋华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付占立教授主讲。此次活动开场以独具创意的视频短片引入,生动展示了两位主讲嘉宾的丰富职业生涯与多彩的工作与生活瞬间。赵晋华教授通过一例脊柱PET显像异常的疑难病例,系统总结了多种脊柱病变的影像特征,在符合与不符合的影像表现中逐层剖析,最终确诊为骨原发性淋巴瘤。该案例不仅展现了多模态融合影像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决定性作用,更示范了严谨的临床鉴别诊断的思维过程。付占立教授则展示了一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在骨髓活检等多种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以PET/CT呈现的“超级骨显像”为关键线索,通过系统分析多种潜在病因,最终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引发的类白血病反应。该案例生动体现了“从看图到看病”的完整且缜密的诊断思维。本环节充分展现了核医学分子显像在复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优势,为众多青年医师带来深刻启迪。
为了增强国内PET医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友谊纽带,PET学组、肿瘤学组与功能显像学组联合组织了2025全国PET/CT读片竞赛。此次竞赛评委有汪静主委、石洪成候任主委、张永学教授、李方教授、丁虹教授、吴华教授、徐浩教授、李彪教授、缪蔚冰教授、武志芳教授、赵军教授、何勇教授和罗亚平教授。本次竞赛由武汉协和医院张晓医生与北京协和医院朱文佳医生共同主持。读片竞赛设置多个环节,包括病例读片题(必答题、抢答题)、核医学知识点抢答题(面向参赛选手、现场观众)以及AI人机协作等。经过激烈竞争,华北战队荣获第一名,中南战队与华东战队获第二名,西南西北与东北战队获第三名。观众互动抢答环节反响热烈,全场观众积极踊跃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高涨。李彪教授、武志芳教授与张永学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点评,充分赞扬了青年医师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风采与实力。
9月20日专题报告聚焦核医学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军教授作《PET/MR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国内PET/MR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现状,呈现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占比显著增长,PET/MR在心血管疾病以及部分肿瘤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PET/MR多种分子探针、增强MRI多参数成像和AI应用等值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张敏教授以《PET/CT及PET/MR在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题,介绍了传统FDG及靶向TSPO的PET分子影像技术在AE临床诊治全流程中的价值。北京大学刘昭飞教授通过《从2025美国核医学年会Image of the year看免疫PET显像》专题报告,介绍了免疫PET的历程,深入解析了免疫PET显像及免疫相关PET显像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响应监测、免疫检查点可视化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开发中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并分享了个人在T细胞免疫显像的科研成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小华教授《PET分会场精彩电子壁报解析》,系统梳理了本次年会入选电子壁报的精彩论文,涵盖新型探针开发、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分析及临床转化应用等方向,展现了核医学领域的多元化创新趋势。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飞教授在《前列腺癌PSMA临床PET/MR显像评分系统及结构化报告探索》中,介绍了目前PSMA PET评分体系【PSMA-RADS v2.0(2023)、PROMISE v2.0(2023)、PRIMARY】,指出建立标准化的PSMA PET/MR影像评估体系与结构化报告模板,可显著提升诊断报告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精准地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皓鋆教授以《FAP诊疗一体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思考》为题,分享了个人此领域的系列成果并结合文献,系统阐述了靶向FAP分子探针PET显像在肿瘤检测、分期和非肿瘤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以及靶向FAP诊疗一体化中的最新研究前沿。
口头论文报告34篇共分4个学术单元交流,主要包含以下4大部分:① 新型分子探针的开发与临床转化:林芝医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开展了[18F]PFPN与[18F]FDG在黏膜型黑色素瘤中的诊断效能、临床分期准确性及与分子病理标志物相关性的前瞻性比较研究。刘秋芳医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探讨了靶向颗粒酶B的PET/CT探针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王喻淇医生(北京大学)汇报了靶向Nectin4的分子探针68Ga-N188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评估中与18F-FDG PET/CT的头对头对比研究。陈雪祺医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探索了Nectin-4靶向PET/CT显像在肾脏肿物性质鉴别中的应用。呼庚医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绍了新型68Ga标记的Nectin-4靶向PET示踪剂(68Ga-INN3)的临床前评价与初步临床研究。付浩医生(厦门市第一医院)比较了68Ga-MY6349 PET/CT与18F-FDG PET/CT在复发/转移性甲状腺癌中的诊断准确性。吴惠琴医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开展了68Ga-Trivehexin在多种类型肿瘤中的PET显像研究。艾以恒医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了68Ga标记双环肽类药物的临床前及首次人体评估,用于PET成像检测多种实体瘤MT1-MMP表达。宰令龙医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评估了11C-胆碱TB PET/CT对输尿管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王国昌医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靶向PSMA的新型分子探针[68Ga]Ga-AZ-093及其乏氧靶向衍生物[68Ga]Ga-AZ-NI-093的首次临床转化研究。付海田医生(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开发了[89Zr]Zr-DFO-NY008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新型免疫PET示踪剂。李佳丽医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探索了整合素αvβ6靶向显像剂68Ga-Trivehexin在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并显示其优于18F-FDG。② 肿瘤精准诊疗与疗效评估聚焦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临床决策中的精准应用: 黎翔医生(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基于多中心数据提出了超声内镜(EUS)协同SSTR-PET/CT显像在原发灶<2cm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诊疗路径。冯新雨医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利用18F-FDG PET/CT预测评估CAR-T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姚玉唐医生(四川省肿瘤医院)比较了靶向PD-L1探针68Ga-DOTA-WL12与18F-FDG PET/CT在头颈部肿瘤免疫联合化疗中的应用。杨金辉医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开展了68Ga-PSMA-617与68Ga-RM26双探针PET/CT预测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的II期临床研究。西尔艾力·吾门儿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基于18F-FDG PET/CT动态及静态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鉴别肺癌高摄取淋巴结。唐苒别医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发了一种新型68Ga-Pentixafor PET/CT定量指标用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预测。孟昭伟医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研究了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在PTLD诊断、分型及预后中的价值。刘红红医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汇报了评估177Lu-FAPI-XT注射液在FAP表达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安全性及初步疗效的I期临床研究。③ 神经与心血管系统前沿应用积极探索:贾斯浩医生(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基于PET/MRI的个体同步18F-FDG PET和动脉自旋标记偶联预测颞叶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反应性。王杰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了脑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以性别依赖方式桥接ATN生物标志物与认知下降的关系。谭海波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比较了[18F]Florbetapir与[18F]FDG PET显像在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及浆细胞异常增殖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李司琪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开展了68Ga-DOTATATE PET/CT和123I-MIBG SPECT/CT在神经母细胞瘤和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中的头对头前瞻性对比研究。傅璠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探讨了68Ga-FAPI PET/MR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应用价值。乔萧雅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了多模态68Ga-FAPI PET/MRI智能分析算法在左心室重构预测中的潜在价值。顾涛颖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了瑞加诺生诱导的灌注和[13N]-氨水摄取变化在Total-body PET/CT显像上的初步研究。蔡雨琪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用18F-FDG PET/MRI检测蒽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毒性损伤。④ 技术革新与新方法学探索:阳依宏医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基于增强18F-FDG PET/MR影像开展肝脏恶性肿瘤生境分析,探索异质性特征及临床意义。左睿医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构建了基于68Ga-Pentixafor PET/CT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用于区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亚型。王丽娟医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研究了基于uEXPLORER PET/CT的肺18F-FAPI-42 PET动态成像特征及多参数定量分析。杨圳冲医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探索了基于uEXPLORER 全身PET/CT的动态成像及动力学参数在鼻咽癌中的潜在价值。赵梅莘医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18F]AlF-NOTA-FAPI-04 PET/CT 对系统性硬化症多脏器纤维化进行整合式评估。周纯清医生(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比较了18F-FAPI与18F-FDG PET/CT在预测狼疮性肾炎治疗反应中的价值。
在讨论与点评环节,主持人与点评专家对每个专题报告和34篇口头交流论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评论,同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PET学组组长赵军教授最后做了分会场学术总结,对分会场学术交流质量及年青学者的精彩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国内PET/CT临床应用23年和PET/MR应用 13年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了其临床价值,核医学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积极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加速新型分子探针的临床转化应用,诊疗一体化的临床实践,AI智能影像驱动精准诊疗,促进核医学快速高质量发展。分会场学术交流于20日下午17:30精彩落幕,期待2026年全国核医学学术年会我们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