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时节的2025年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报到日9月18日的下午,核医学临床进展分会场率先开始学术活动。该分会场有技术与继续教育学组具体承办,聚焦“提高核素显像在无创影像学中的临床竞争力”,汇聚国内顶尖专家为听众展示最新核医学临床在无创影像学中进展。整个会场内容精彩纷呈,听众踊跃热情。
首先,候任主委石洪成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本分会场开课讲话,然后对本分会场主题进行了引导性演讲,提出“核医学影像优势应用领域的再优化”这一新概念和新挑战。在上半场集中于核素显像对无创影像学的技术优化及其前沿应用:姚稚明教授(北京医院)则从核素显像优化冠心病无创影像诊断学的角度展示心脏核医学的临床优势和诱人前景。赵军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丁洁代讲)的“一站式增强PET/MR在肿瘤中的应用”讲座引人入胜。兰晓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的“靶向GPC3正电子显像剂诊断肝细胞肝癌”讲座展示的新型显像剂很振奋人心。李雪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则演示了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PET影像诊断效能的实践方案。
授课专家风采
专题讨论专家风采
下半场聚焦诊疗一体化和临床推广:杨志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HER2放射性药物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展望”展示了又一个富有前景的临床转化新型显像剂。杨卫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显像在诊疗一体化临床应用的价值再思考”非常深刻。杨敏福教授(北京朝阳医院)的“FAPI心血管显像:从玩具到工具”的讲座让人眼前一亮。杨吉刚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核医学如何在儿童疾病诊治中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是核素显像在儿科应用的典范。
随后,如何提高核素显像在无创影像学中的临床竞争力的专题讨论环节中,李昕教授、王瑞民教授、苏鸣岗教授围绕“提升核素显像临床竞争力”展开深入研讨,为推进学科发展凝聚共识。
主持专家风采
疑难病例点评专家风采
病例分析环节成为亮点。河南省人民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医院分别汇报了四个新型放射性药物疑难病例,高永举、林端瑜、李原、李旭等几位教授进行了精辟点评,展现了核医学技术在复杂疾病诊断中的决定性作用。
技术与继续教育学组合影
分会场在范岩教授的总结中圆满结束。她强调,本分会场系统梳理了核医学发展路径,明确了技术创新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将对学科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