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至10日,由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办,苏州市医学会、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江苏省医学会第二十一次核医学学术会议”在“人间天堂”苏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精准融合·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核医学领域前沿进展与创新实践,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核医学专家、同仁参会,学术氛围浓厚,成果丰硕。
开幕式由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郁春景教授主持,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桑士标教授首先致辞,他代表会议主办方对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回顾了过去一年江苏核医学在临床服务、科研创新、基层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全省核医学科已达65个,PET/CT装机量60余台,年正电子显像检查近10万例;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稳步提升,多家医院核医学科进入全国科技量值排名前100名;核药开发企业持续涌现,诊疗一体化探针研发领跑全国,“一县一科”建设实现全覆盖,基层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缪丽燕院长随后致辞,她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肯定了核医学科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表示医院将持续支持核医学领域的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苏州市医学会会长谭伟良在致辞中指出,苏州作为本次会议的举办地,将以此次盛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地方核医学事业与全国顶尖水平接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共享,更好地服务区域群众健康需求。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汪静教授从国家级学科发展的视角,肯定了江苏核医学近年来的快速进步。江苏省医学会会长、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党组书记王咏红教授致辞。她表示江苏省医学会将持续为核医学学科发展搭建平台,鼓励全省核医学工作者以创新为引领,深化多学科融合,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助力江苏核医学事业迈向新高度。
主旨演讲:前沿引领,擘画学科蓝图
8月9日上午,主会场的主旨演讲环节在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王跃涛、现任主任委员桑士标、名誉主任委员杜明华的共同主持下拉开帷幕。国内顶尖专家围绕核医学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分享。江苏省医学会会长王咏红率先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构筑数智医疗新生态”,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核医学诊疗流程、优化影像分析效率,为构建数智化医疗新生态提供了前瞻性思路;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汪静紧接着以“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结合西京医院核医学科发展经验,从学科定位、梯队搭建、科研创新等维度,分享了核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育的核心路径,为江苏核医学人才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缪丽燕围绕“核素技术在创新药转化中的应用”展开报告,结合本土实践案例,阐述了核素标记技术、分子探针研发在创新药物临床前评估与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凸显了核医学技术对医药创新的支撑价值;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石洪成随后阐述“核医学传统经典诊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在技术创新浪潮中,需坚守核医学经典诊疗技术的核心价值,通过规范化应用与迭代升级,让传统项目在精准医疗时代持续焕发活力;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何作祥聚焦“多学科合作,推进Y-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临床应用”,详解了多学科团队(MDT)在Y-90微球治疗肝癌等恶性肿瘤中的协作模式、技术规范与临床疗效,为复杂病例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实践范本;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思进分享“核医学重塑重大疾病诊疗模式”,从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到预后监测,系统阐述了核医学技术在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全病程管理中的革新作用,为核医学临床应用拓展了思路。主旨演讲内容紧扣“精准融合·智创未来”主题,既有前沿技术探索,又有实践经验总结,为江苏核医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次会议精心设置四大分论坛及特色环节,覆盖核医学核心领域,实现精准化、专业化交流。
分子影像诊断论坛:技术创新驱动精准诊断
8月9日下午,第一分会场的分子影像诊断论坛由吴江主持,王书中致开场辞。专题讲座聚焦 PET/MR、PET/CT 等技术在多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左长京分享 “PET/MR及 PET/CT在胰腺病变的临床应用进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管一晖解读“AD的分子影像进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瑞民探讨“脑淀粉样血管病PET/MR显像”;北京友谊医院杨吉刚分析“68Ga-DOTATATE PET/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剑明深入讲解“PET/CT在人工心脏植入术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特殊术后感染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技术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吴江则围绕“肺和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ET/CT表现与鉴别诊断”展开分享,通过病例分析厘清了相关肿瘤的影像特征与鉴别要点。论文交流环节围绕肺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分子影像研究展开,专家点评精准犀利,推动了临床经验与科研思路的碰撞。
青年学术论坛:规范筑基,融合发展
8月9日下午,第二分会场的青年学术论坛以“成熟于规范,发展于融合!”为主题,由张乐乐主持,章斌致开场辞。专题讲座环节亮点纷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勇讲解“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技术规范与进展”,为青年医师提供技术标准指引;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陈鹏分享“如何减少经皮肺穿刺并发症”,聚焦临床操作安全与优化;北京大学刘志博带来“临床问题驱动的放射性药物研究”,从临床需求出发,阐述了放射性药物研发的选题逻辑与转化路径;江苏省人民医院袁冬兰分享“PYP SPECT/CT显像结合多模态影像评估心脏淀粉样变”,展现多模态影像在疑难疾病评估中的价值;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邵小南聚焦“智能化核医学影像-Al驱动的影像组学在肺癌的应用”,展示了人工智能与影像组学结合在肺癌精准诊断中的创新探索。论文交流环节涵盖前列腺癌诊断、甲状腺癌治疗不良反应干预等临床热点,青年医师同台竞技,点评专家朱峰、施良等给予细致指导,彰显了江苏核医学青年一代的活力与潜力。
诊疗一体化论坛: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实践
8月10日上午,第一分会场(园中楼一楼远翠厅)的诊疗一体化论坛由林建国主持,杨敏致开场辞。专题讲座聚焦诊疗融合与技术转化: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高再荣聚焦“甲状腺癌新指南框架下核医学与外科MDT协作”,强调多学科联动的重要性;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跃分享“核医学诊疗一体化临床转化”,解析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路径;苏州大学史海斌探讨“肿瘤核医学分子影像及精准治疗基础研究”,为肿瘤精准诊疗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付海田探讨 “前列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深入解析了骨转移的分子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徐州市中心医院鹿存芝详解“SPECT心肌灌注显像报告书写”,规范了临床报告的标准化流程。论文交流环节涵盖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肿瘤靶向探针研发等内容,专家点评聚焦“精准”与“转化”,推动诊疗理念落地。
体外及物理技术论坛:夯实基础,创新突破
8月10日上午,第二分会场的体外及物理技术论坛由毛朝明主持。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探讨“中性粒细胞衰老调控肿瘤性别差异”,拓展了体外分析的研究维度;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建锋解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图像采集与后处理技术要点”,强化技术规范;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毛朝明分享“核医学体外分析多维度创新与突破的思考”,为体外技术发展提供新思路。论文交流涵盖肿瘤标志物个性化监测、辐射损伤转录组学研究等,凸显了体外分析技术在疾病诊断与机制研究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与会专家、同仁纷纷表示,本次会议紧扣“精准融合·智创未来”主题,通过主旨演讲、分论坛交流等形式,全面呈现了核医学在分子影像、靶向治疗、人工智能、诊疗一体化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会议不仅为省内外核医学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推动了前沿技术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江苏核医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太湖潮涌千帆竞,姑苏创新正当时。随着学术交流的圆满结束,江苏省医学会第二十一次核医学学术会议在思想碰撞与友谊凝聚中落下帷幕。全体参会者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携手奋进,共同开创江苏核医学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