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持续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高治疗开展,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会治疗学组精心策划,与中国同辐联合推出“治”同道“核”——云上文献分享会系列活动,并于2025年8月6日圆满举行了第十九期文献分享会,吸引来自全国1,453人在线参加。
本期分享会由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秘书长郑薇教授主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冯会娟教授作为轮值主席。多位核医学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指导和点评,与会者积极交流互动,就相关诊疗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核素治疗领域的规范化、优质化、同质化发展。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核医学科的潘丽勤医师以《甲状腺切除术后低风险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是否需要放射性碘治疗》为题进行了文献分享,深入解读了2025年6月发表在Lancet杂志(IF:98.4)上的文章《Thyroidectomy with or without postoperative radioiodinefor patients with low-risk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in the UK (IoN):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non-inferiority trial》。这篇文章是一项国际性、多中心、随机、非劣效性、开放标签试验,旨在研究对于甲状腺完全切除术后低风险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行放射性碘治疗与非放射性碘治疗的5年无复发生存期、安全性及治疗费用的差别。首先,潘丽勤医师介绍了目前指南对于低风险DTC患者行放射性碘治疗的建议,以及2022年ESTIMABL2队列研究结果。随后,介绍了IoN试验的方法和结果,这项研究共纳入了504名患者,结果显示对于无不良特征的pT1、pT2和N0或Nx期DTC患者,可以避免术后放射性碘治疗,不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最后,潘丽勤医师结合本科室具体病例,提出对于该文献几点思考,该研究结果是令人惊喜,但是DTC术后仅靠Tg、TgAb及超声评估,是否能完全排除转移病灶存在,以及5年随访结果及对照组1.1GBq治疗剂量是否能完全说明问题,这值得我们临床工作者商榷和思考。
本次“治”同道“核”云上分享会的轮值主
席、南方医科大学核医学核医学科冯会娟教授充分肯定了潘丽勤医生对这篇文章分享解读,指出该次分享紧扣核素治疗热点。冯教授指出该研究5年事件终点时间过于短,因为DTC预后较其它恶性肿瘤明显高,所以5年无复发生存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同时,行放射性碘治疗组剂量为1.1GBq,只能起到一个清甲作用,对于微小病灶及转移灶无治疗效果。最后,冯教授重点强调,多学科讨论及核医学科对于DTC术后评估重要性,只有详细全面评估,才能得DTC患者术后最佳的放射性碘诊疗方案,呼吁现阶段核医学科的医生,应该多与临床医生合作,帮助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来自南海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的肖欢教授在点评环节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深刻见解。首先,国内外医疗环境不同,该项实验在筛选病人经过多个科室讨论,在我国目前主要由外科主导,术后评估可能较为简单,颈部超声对于一些小病灶以及低位淋巴结评估具有局限性,导致高危因素病灶遗漏,所以该结论是否能照搬到国内,这有待商榷。然后,他提出该试验pT3、N1a患者数量较少,但是复发比例较高,后续我们是否开展相关临床试验,从而为DTC术后放射性碘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最后,肖教授结合自己参加甲状腺癌相关会议与临床工作的切实感受,他指出,中国核医学科医生在DTC术后诊疗参与度逐渐下降,外科医生对于放射性碘治疗认可度不高,是目前核医学科医生面临一大问题。在未来,我们应该提供更多关于放射性碘治疗病例及循证依据,多和外科医生交流,互相学习,让外科、肿瘤科等临床科室了解放射性碘治疗的重要性。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曹卫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目前放射性碘治疗的几大困境。首先,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甲状腺全切手术质量难以达到完全切除甲状腺及转移淋巴结,而且不同医院病理报告不统一,部分医院忽略病理亚型、镜下外侵、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等细节,这导致难以筛选出真正低危DTC患者。其次,该研究无复发生存观察时间5年过短,针对残甲多的病人1.1GBq放射性碘治疗剂量可能不足,这些因素使得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并列举一个术后未行放射性碘治疗10年后出现骨转移的外科医生病例。最后,曹教授指出DTC术后全面评估很重要,如何确定真正低风险DTC患者是核医学科医生重要任务,也是不行放射性碘治疗的前提。
最后,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核医学科欧阳伟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站在宏观层面,对于目前放射性碘治疗指征收紧及外科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发表观点。首先,指出该研究例数过少、多中心评估方法均质性以及未行诊断性碘扫描等局限性。其次,他指出在临床上,真正无外侵且无颈部淋巴结转移DTC患者比例很少,中国对于DTC术后患者缺乏全面评估,所以该研究结论运用到实际临床非常有限。另外,对于国考绩效考量,为了减少术后不良并发症以及缩短手术时长,中国外科医生逐渐偏向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面对这种形势,作为核医学医生应该团结外科医生,让所有DTC术后患者到核医学科进行全面评估,有的放矢,对于真正低风险患者不强制行放射性治疗,对于中高危患者应行辅助清灶或清灶治疗,逐渐规范化DTC术后放射性碘治疗。
点评环节结束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郑薇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郑教授特别强调全面评估以及多学科协作对于DTC患者尤为重要,患者高质量生活及良好预后是由多个学科多年来共同努力创造的。目前外科逐渐推崇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以及国际对于放射性碘治疗指征改变,真正结论可能需要经历时间检验。
相信通过本次文献分享,青年医师和中青年专家均会对本期的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治疗经验,学习先进理论知识,为患者谋求更多的治疗福利。每次分享都是一个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这也是“治”同道“核”云上分享最主要的目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全体专家盛情邀请各位核医学同道积极参与每期直播活动,并就您的观点和疑惑留言,并欢迎各位同道收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