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纪要
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二次核医学医师年会成功举办
2025-05-20 15:50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9日——在这万物勃发的仲春时节,石家庄以岭健康城凯旋门大酒店,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二次核医学医师年会在核医学分会传统节目《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温馨视频中隆重启幕。本次大会以“智创诊疗,融合跨越”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核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者,共同探讨核医学的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承办,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等多家单位协办。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南春梅女士亲临会场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大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南春梅女士在致辞中表示,协会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核医学医师分会的工作。希望分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规范管理,强化质量控制,确保医疗安全,发挥人才优势,促进行业建设。核医学医师分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在历任会长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立规范、育人才、促创新、谋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批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核医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黄钢会长在开幕欢迎辞中高屋建瓴,殷切寄语。本届年会以"智创诊疗,融合跨越"为主题,深度契合了学科发展趋势。PSMA、FAPI等新型分子探针,如同神奇的钥匙,开启亚细胞级精准靶向诊疗时代;人工智能与多模态影像的融合,正重构着由图像采集到临床决策的全流程效率;国产PET/MR及长轴PET/CT、全环SPECT/CT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高端核医疗装备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刻,全面推动核医学设备、技术、核药转化应用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及时总结中国经验,已如箭在弦上,刻不容缓。我们当以科技创新为舟,以临床痛点为舵,开辟核医学的价值新蓝海。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党委书记李立平教授作为承办方代表发表致辞,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汪静教授、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李亚明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方教授先后致辞,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诚挚祝贺,并对核医学领域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刘甫庚教授担任开幕式主持。整场开幕式庄重热烈,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为大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良好开端。

l 前沿报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大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进行主旨演讲。詹启敏教授以《前沿生物技术助力肿瘤精准医学发展》为题,深入剖析了生物技术与核医学结合的广阔前景。报告强调,精准医学是未来方向,需结合分子影像、液体活检和AI技术实现早诊早治。靶向药物研发(如分子胶水、纳米递送系统)及单细胞技术为治疗带来新突破。多学科协作,推动精准防治,助力实现“健康中国”肿瘤生存率提升目标。

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国家杰青获得者刘志博教授分享了《临床问题驱动的核药物研究》,刘志博教授汇报针对临床痛点,创建"共价核药物"技术、研发适配基层医疗的低成本显像剂,首创"放疗驱动药物释放"技术等,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中国医学重要进展"。刘志博教授强调,团队坚持临床导向,未来将重点攻克新辅助治疗和医保可及性难题,推动核医学惠及更多患者。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国家杰青获得者孙夕林教授的演讲《肺癌核医学分子影像精准治疗》。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新型放射性药物使EGFR突变患者客观缓解率从46%提升至81%,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近一倍。针对耐药问题,团队开发的c-MET靶向药物,为临床分型提供新工具。孙教授还介绍了雾化吸入递送放射性药物的创新方法,并强调诊疗一体化是未来方向。并呼吁行业共同推动核医学在肺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造福更多患者。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左传涛教授则从神经分子影像的角度,分享了《精准诊疗时代的神经分子影像贡献》。神经分子影像技术通过可视化脑内病理变化,为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提供精准诊断方案。Aβ-PET技术可在AD症状出现前18-20年检测淀粉样蛋白沉积,2024年国际指南已将其列为AD诊断核心标志物。Aβ-PET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并优化治疗方案。针对PD,多巴胺能显像和FDG代谢显像在鉴别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新型探针、多模态融合及AI技术将推动神经分子影像从诊断工具升级为精准诊疗平台。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国家优青获得者康飞教授的《源于临床、高于临床——核医学医师交叉创新之路》强调临床医师应立足实际问题,并分享了三点重要心得:一是通过与化学专家合作,将新药转化应用于最适临床问题;二是与多学科临床团队交流,探索最优解决方案;三是借助工科技术优势,设计最佳临床场景。这些创新不仅能产出高水平论文,还推动了临床指南更新。青年医师应该保持好奇心,善用"高人指点",勇于突破传统模式,在交叉创新中实现科研与临床的双重价值。

l 专题论坛:多维聚焦,实战赋能

本次年会设置了多个特色专题论坛,覆盖核医学全领域,各会场内容精彩纷呈:

第三届“核医好医”PET/CT 全国读片会

读片会设置多个病例展示环节,通过典型病例分享和专家点评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探讨PET/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会议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共展示十余组典型病例。每个病例展示后都设有专家点评环节,与会专家就病例特点、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等展开深入讨论。会议内容涵盖PET/CT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的临床应用,为提升诊断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次读片会为核医学医师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通过病例分析和经验分享,促进了PET/CT诊断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核素治疗论坛

核素治疗论坛围绕"破局诊疗、智引精准"主题,分为专题报告和病例讨论两大板块。安锐教授强调要抓住核医疗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核药转化和临床应用。专题报告环节重点讨论了甲状腺滤泡癌碘-131治疗多中心研究及碘[131I]化钠胶囊的辐射安全管理。14位青年医师分享了难治性甲亢、甲状腺癌等疑难病例的治疗经验,28位专家进行了专业点评。会议部署了年度工作计划,包括推进多中心研究和筹备2025核素治疗大会,以提升核医学治疗影响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诊疗一体化、核药转化和临床研究论坛

诊疗一体化、核药转化和临床研究论坛强调了"守正创新"和"协同共进"的发展理念,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会议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三大板块:政策方面深入分析了放射性药物转化的关键路径和监管要求;技术研讨展示了多模态探针、T细胞探针、AI辅助药物设计等前沿技术突破;临床应用环节则分享了多种新型分子探针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实践成果。特别设置的跨界经验交流和互动论坛环节,促进了多学科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会议全面展现了我国核医学在诊疗一体化和药物转化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临床实践的多维探讨,为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动力。

科普与信息化、医师维权与道德建设论坛

科普秀论坛以"消除误解、普及知识"为宗旨,通过创新形式向公众传播核医学知识。本届活动共收到来自72家单位的174份科普作品,创历史新高,涵盖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活动现场,10个优秀作品通过童话、动画、说唱等生动形式,展示了心肌显像、甲状腺诊疗等核医学知识。50份壁报作品也吸引了众多参会者驻足观看。活动特别设置了网络投票环节,27天内获得超50万投票,浏览量近160万次,充分展现了核医学科普的广泛影响力。

维权与道德建设论坛

维权与道德建设论坛围绕医德建设、舆情应对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通过专题报告、经验分享等形式,重点分析了当前涉医舆情的传播规律与应对策略,提出了"监测、研判、应对、总结"的八字方针。会上表彰了"医德新风尚之星"优秀医师代表,树立行业标杆。多位专家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医德传承与学科发展的经验,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心脏分子影像论坛

心脏分子影像论坛以"合心聚力,规范前行"为主题,重点探讨心血管核医学的规范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会议指出,我国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年检查量已达12万例,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会议围绕心肌灌注显像标准化操作、心血管系统炎症显像、PET心肌灌注临床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启动两项多中心研究项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加强国际指南本土化应用,推动医工交叉创新,提升心血管核医学诊疗水平。会议为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思路。

规培与考核论坛

规培与考核论坛创新采用"带教老师+规培学员"团队协作模式,通过病例汇报、影像分析、专家点评等环节,全面展示核医学教学成果。来自华北、华东、西南、东北的四支代表队分别围绕多发性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胃印戒细胞癌等疑难病例进行教学阅片展示。活动重点探讨了PET/CT影像分析、新型示踪剂应用、多模态影像联合诊断等前沿内容,既展现了传统核医学影像的典型特征,又分享了新型分子探针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教学阅片活动为核医学规范化培训提供了示范案例,有效促进了临床思维培养和教学水平提升,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智能影像与动态定量论坛

智能影像与动态定量论坛聚焦AI技术与核医学融合创新,通过学术研讨和AI挑战赛等形式,展示了前沿技术成果。学术讲座环节重点探讨了AI在PET成像、肿瘤诊疗、淋巴瘤精准治疗等领域的最新应用,分享了SPECT3D光学成像等创新技术。AI先锋挑战赛设置了病例读片和创意设计两个环节,四支参赛队伍展示了人工智能与核医学结合的创新解决方案。会议为核医学智能化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定量分析、精准诊疗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功能显像论坛

功能显像论坛聚焦功能显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共设置7场专题报告。会议重点探讨了PET分子显像在心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核素显像在心脏淀粉样变性的临床价值、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等前沿内容。多位专家还就放射性药物研发、肾小球滤过率标准化、靶向CAIX药物研发等专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通过专题报告和专家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功能显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为提升诊疗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神经分子影像论坛

神经分子影像论坛聚焦Amyloid PET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AD)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围绕"引领规范,赋能AD精准诊疗"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重点探讨了Amyloid PET的读片方法、质量控制、半定量分析等关键技术环节,分享了该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多位专家通过专题报告和病例交流,详细讲解了AD治疗新进展、脑类淋巴循环研究等前沿内容。会议为提升Amyloid PET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水平搭建了重要平台,通过深入的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将有效促进AD的早期精准诊断和病情监测,为提高我国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疗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青年论坛

青年论坛以"薪火相传,激扬青春"为主题,包含专题报告和辩论赛两大板块。专题报告环节围绕青年医师成长展开,分享了核医学临床与科研经验,强调扎实基本功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辩论赛环节就"长轴视野PET/CT价值"、"规培轮转时间"等热点话题展开激烈交锋,展现了青年医师的专业素养和思辨能力。活动为青年医师提供了交流平台,通过经验传承和思想碰撞,激励青年医师扎根临床科研,推动核医学创新发展。

产学论坛

产学论坛以"大数据、数字化及人工智能驱动核医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热情参与。会议重点探讨了我国核医学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锶-89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真实世界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专家共识修订工作。多位专家就数字PET显像技术、医学影像AI等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核医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活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推动核医学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指明了发展方向。

诊疗一体化多学科融合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聚焦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创新,通过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等形式展开深入交流。会议设置前列腺癌RLT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断等多个专题。重点探讨了PSMA靶向治疗最新进展、IAP靶点诊疗一体化应用、CZT-SPECT/CT先进技术等前沿内容。阿尔茨海默病专场围绕诊断新标准、治疗方案优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特别设置两场圆桌讨论,就"多学科协同框架建设"和"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挑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多学科专家深度交流,为提升重大疾病诊疗水平提供了新思路,有力推动了诊疗一体化创新发展。

PSMA RLT 治疗前列腺癌临床应用研讨会

讨论会聚焦前列腺癌放射配体疗法(RLT)的临床应用,通过专题报告和圆桌讨论深入探讨诊疗规范与多学科协作。会议重点讨论了PSMA RLT治疗最新进展、患者管理实践经验等核心议题。两场圆桌讨论分别围绕PSMA阳性判读标准、多学科协作模式展开深入交流,就泌尿外科与核医学科合作机制、科室建设规划等实际问题进行探讨。研讨会为PSMA RLT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多学科专家经验分享,推动了该技术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优化发展,为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相亲相爱一家人联谊晚会

"相亲相爱一家人"联谊晚会吸引了众多核医学同仁参加。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席爆满,整个会场洋溢着欢乐的氛围。晚会由6位主持人联袂主持,共呈现17个精彩节目。歌舞剧《灯火里的中国》、河北梆子《穆桂英挂帅》等节目彰显各地文化特色。小品《一碘定乾坤》生动演绎核医学工作场景,杂技《蹬大缸》、魔术《鸽剧魅影》展现了杂技与魔术的魅力。最后,合唱节目《我的祖国》将晚会推向高潮,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温馨氛围中圆满落幕。晚会充分展现了核医学人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为年会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闭幕展望

5月11日,大会在黄钢会长的总结中圆满落幕。年会以“营造创新合作、转化应用的温馨氛围”为中心,呼吁核医学同仁共同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本次年会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更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了核医学的强劲动能。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