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核医学高质量发展(泸州行)" 考察与座谈会在四川泸州顺利举行。
顶尖专家汇聚,共绘学科蓝图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盛祖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绍亮教授、蚌埠医科大学程光亮教授、重庆市东南医院姜世正教授、重庆医科大学李少林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春林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莫廷树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邱陵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王自正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永学教授等10余位学科泰斗和行业代表作为此次考察与座谈的专家顾问团,与青年工作者们齐聚一堂,共同为核医学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拼音排序)
10余位专家到访泸州
实地考察调研,聚焦学科建设
16日上午,顾问团参观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以下简称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深入了解科室发展沿革、医教研协同发展格局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情况,对科室在核医学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领域的探索给予高度认可。
顾问团实地考察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教授以 "科研转化与临床实践" 为核心,重点介绍科室开展的68Ga/177Lu/225Ac 特色诊疗一体化项目及阶段性成果,展现核医学在精准诊疗领域的前沿探索。研究生代表李腾飞、赵玥琪两位同学依次围绕毕业就业经验、求学成长历程等方面,深情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进修医师代表青岛市市立医院王涛医生则结合在泸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生动讲述了个人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陈跃主任介绍科室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病友及家属代表现场分享了亲身诊疗经历,从病友视角生动呈现核医学技术在改善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确切价值,也为此次座谈注入人文关怀。
一位曾被骨转移折磨的痛苦不堪的90多岁抗战老兵说道:“以前我每天都被疼痛困扰,生活不能自理。来到这里接受核素治疗后,身体状况逐渐好转,现在不仅疼痛减轻,还能重新享受生活。”
病友代表发言
座谈会上,西南医科大学校友会重庆分会副会长、1966级校友姜世正教授,有感于核医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成绩,挥笔撰写了《西南核医赋》,并将其赠予核医学科。
西南医科大学校友姜世正教授赠送《西南核医赋》
在完成实地考察后,顾问团专家们结合所见所闻,围绕泸州核医学发展这一主题,依次分享了深刻的见解与真切的感受。同时,老一辈们从行业高度出发,为泸州核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具前瞻性与指导性的建议。
顾问团专家发表意见
座谈交流碰撞智慧,“老”“青”对话传递温度
16日下午,一场以“与核医学青年朋友话成长”座谈会在温馨氛围中圆满举行。老一辈核医学工作者深情回顾了学科建设的艰辛历程——在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他们以 "拓荒牛" 精神白手起家,从基础设备研发到临床诊疗体系搭建,从科研空白填补到人才梯队培育,用青春与汗水浇筑核医学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基石。这些沉淀着岁月重量的奋斗故事,既是个人与学科命运交织的缩影,更彰显着中国核医学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品格。
顾问团专家们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在思想碰撞的热烈氛围中,核医学科青年代表徐婷婷博士、牟丽娴医师带着工作中的思考与困惑,向在场专家虚心求教。例如,徐婷婷从科普创新视角切入,提出 "面对公众对核医学的认知误区,怎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 面对科普难题,李春林教授建议在核医学的科普工作中,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通过规律性内容输出、系列化主题策划,形成记忆渗透效应,逐步打破专业壁垒,提升公众认知度与接受度。
作为本场座谈会的核心纽带,"成长" 二字串联起两代人之间的精神传承。青年后辈既需要接过接力棒,继承老一辈严谨求实、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更需以创新的思维突破学科瓶颈,立足临床需求与技术前沿,推动核医学持续高质量发展,让其在精准诊疗、靶向治疗等领域绽放新光彩。
青年代表们为老一辈专家献上鲜花
此次 “核医学高质量发展(泸州行)” 考察与座谈会,从实地考察的真知灼见,到座谈会上的思维碰撞,再到老青对话中的精神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专家学者对核医学事业的深情与厚望,更是一次学科发展薪火相传的见证。相信在老一辈专家的引领和青年人才的开拓下,核医学必将在精准医疗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为守护人民健康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全体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