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持续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会治疗学组精心策划,与中国同辐联合推出“治”同道“核”—云上核素治疗病例分享会系列活动,并于2025年5月7日圆满举行了第十六期文献分享会,吸引来自全国1048人在线参加。
本期分享会由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秘书长郑薇教授主持、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诊治中心主任肖欢教授作为轮值主席。多位核医学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指导与点评,与会者积极交流互动,就相关诊疗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核素治疗领域的规范化、优质化、同质化发展。
来自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钟佳琪主治医师以《病例报告: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经177Lu-DOTA-TATE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后恢复碘摄取:一种新的再分化治疗策略?》为题进行了文献分享,深入解读了2023年1月发表在Frontiers in Nuclear Medicine杂志上的文章《Case Report: Regaining radioiodine uptake following PRRT in radioiodine-refractory thyroid cancer: A new re-differentiation strategy?》。这是一篇关于一例有甲状腺滤泡癌并转移病史的患者,在接受两次放射性碘(RAI)治疗(累积剂量=230mCi)后,出现放射性碘难治性,经SSTR PET/CT检查提示转移病灶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在PRRT后重新分化并获得显著的RAI摄取能力的病例报道。
钟佳琪医生阐述,经查阅相关文献报道,多项研究在甲状腺肿瘤细胞上检测到生长抑素受体,表明111-In-octreotide、90Y-DOTA-TOC和177Lu DOTA-TATE这些药物可能具有RAIR-DTC治疗潜力,一项全面的系统综述研究针对治疗进展性RAIR-DTC和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中,PRRT展现疾病稳定效果,且副作用小,为安全有效疗法。一些研究显示PRRT治疗对部分甲状腺癌患者长期效果不佳。PRRT后再分化的机制未明,研究有限,接受PRRT治疗的RAIR-DTC病例不足,是偶然发现还是由PRRT引发的肿瘤细胞真正变化,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阐明。PRRT可能成为RAIR-DTC患者的再分化策略,以及与靶向药物及RAI的治疗关系需进一步进行探索。
本次“治”同道“核”云上分享会的轮值主席、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诊治中心主任肖欢教授充分肯定了钟佳琪医生对这篇文章的精准解读,肖欢教授指出,本次的文献分享突出了核医学在甲状腺癌诊疗一体化中的作用与对比研究,旨在强调核医学科在RAIR-DTC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核素治疗、剂量学制定、副作用预防以及PET/CT等验证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但国内尚未开展,很多方面需要多学科深入探究,仍有待提升的空间,未来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提高个体化治疗和循证医学的证据,以实现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肖欢教授重点突出甲状腺癌治疗PRRT的国产化问题,以及海南自贸港的政策支持等前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首席专家张青教授在点评环节深入探讨了碘难治肿瘤细胞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自然病程和治疗过程中会发生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分化。现有的一些TKI药物并没有充足证据证明能使失分化的肿瘤细胞转化为高分化。这篇文献展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能为失分化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前景。张教授同时点评了该病例中治疗医生直接选用放射性核素对患者进行治疗,而没有选用常规靶向药物治疗,以及首次核素治疗剂量、患者耐受情况、药物治疗费用、其他核素治疗选择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指出这篇文献为研究学者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展示了其他几种可能的治疗方法。文献中的病例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核医学科冯会娟教授在点评环节同样对本期文献进行了点评,冯会娟教授提出这篇文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在治疗赛道上,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也发现对于碘难治性甲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方面的研究。以及是否可以真正实现核素诊疗一体化,通过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在临床上做到更精准寻找到受体表达更高的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病例,再去针对性进行PRRT治疗效果是否更佳,其中的机制,同样令学者们值得探讨与研究。
特邀嘉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爱民教授对本期文献主题进行了开场致辞并小结,对肖欢主任团队及钟佳琪医生的个人思考部分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对RAIR-DTC治疗技术的深入思考和对新技术应用的期待。杨教授指出,在难治性甲状腺癌的治疗中,目前主要依赖靶向治疗,但尚无更好的治疗方法,有些病例在靶向治疗后病灶重新摄碘,但并非所有病例都有效,RAIR-DTC是甲状腺癌治疗中的难点,核医学医生应更多关注PRRT的治疗效果,并结合功能影像和多图像融合技术,以更科学、合理地评估肿瘤治疗效果。
点评环节结束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郑薇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特别强调了PRRT在核医学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其精准靶向的特点,但需要平衡疗效与安全性。RAIR-DTC发生机制不明确,这篇文献同样可以启示学者们,RAIR-DTC病灶的再分化原因和时机,以及再次采用小剂量碘扫及RAI治疗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探索和解决诸多问题。
相信通过本次文献分享,青年医生与中青年专家均会对本期文献的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临床中,不断反思实践,总结治疗经验,为患者谋福利。每次分享都是一个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这正是“治”同道“核”云上分享最主要的目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全体专家盛情邀请各位核医学同道积极参与每期直播活动并就您的观点和疑惑留言,并欢迎各位同道收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