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由苏州市医学会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苏州市医学会第十三次核医学学术会议”在苏州举办。本次会议以“核医学诊疗新技术与学科建设”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的苏医核医学校友及国内、省内核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50余人参会。此次会议全面探讨了核医学技术的前沿发展、临床转化及学科建设方向,为苏州市核医学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开幕式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章斌主持。开幕式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彬副院长介绍了苏大附一院核医学的发展历史,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执行院长曹建平教授介绍了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现状。苏州市医学会谭秋生副会长表示,苏州市医学会将持续支持核医学学科建设,搭建高质量学术平台,助力区域医疗水平提升。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荣誉科主任桑士标教授回顾了江苏和苏州核医学的辉煌成就,呼吁全省同仁深化科研合作,呼吁各位苏医校友关心支持苏州核医学发展,共同推动苏州核医学的长久进步。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跃涛教授指出,苏州和江苏核医学有着巨大优势,全体核医学人应紧跟数字化与精准医疗趋势,将苏州和江苏核医学推向更高的水平。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石洪成教授高度赞扬了苏州市核医学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强调分子影像与诊疗一体化的战略价值,并期待苏州在核医学创新转化中发挥示范作用。
随后的主旨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建军教授以《核医学技术应用发展》为题,系统梳理了分子探针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落地的关键路径。上海市胸科医院谢文晖教授解析《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新机制》,为靶向治疗和诊断提供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罗全勇教授结合数十年临床数据,分析了稳定性碘在甲亢治疗中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院长史海斌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新型纳米探针在肿瘤代谢显像中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核医学精准诊疗提供了多种探针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黄中柯教授通过《淀粉样蛋白PET报告解读及注意事项》,强调了精准影像诊断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核心价值。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郁春景教授结合多中心临床试验案例,分享了团队在核药研发高效转化的经验。
在“核医学诊疗新技术进展”分会场,来自江苏省各个区市的核医学专家分享了各自对于核医学诊疗新技术的研究。
在“学科发展与协作”分会场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苏医核医学校友分享了各自的学科发展经验。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余飞教授展示了阿尔法核素靶向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其显著延长生存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明华教授从资源配置、人才梯队建设、绩效考核等方面分享了学科管理经验。云南省肿瘤医院邓智勇教授通分享了PSMA探针的泛肿瘤诊断潜力,提出“一探针多靶点”新理念。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立波教授分享了《甲状腺癌核医学诊疗进展》,分享了其三十年的临床经验,引导听众对于甲状腺癌诊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天津大学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剑明教授分享了他对心脏核医学临床应用及发展的思考。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程超教授分享了PSMA结构化报告的长海经验,为前列腺癌诊疗提供规范化模板。无锡市人民医院朱宝教授通过《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规范及临床应用》,强调了技术标准化对疗效提升的重要性。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朱然教授展示了纳米载体在靶向递送放射性核素中的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数据证实其可显著降低正常组织辐射损伤。徐州市中心医院鹿存芝教授分享了FAPI-PET在心脏纤维化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为心脏疾病的分子影像研究开辟新方向。浙江省肿瘤医院龙斌教授提出从多元视角重新认识RAI在甲状腺癌MDT中的价值,强调核医学医师在MDT中应主导风险评估与疗效预测,推动治疗决策科学化。
闭幕式上,苏州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章斌主任委员进行了会议总结,本次会议既涵盖技术前沿,又扎根临床需求,为核医学同仁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他呼吁苏州核医学工作者以创新为驱动,推动“诊疗一体化”纵深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苏州市医学会核医学年会作为区域性学术品牌,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欢迎苏医校友经常回苏指导,凝聚智慧、共谋发展,为全国核医学事业贡献“苏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