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纪要
“治”同道“核”云上病例分享会第六期圆满举行
2025-03-25 14:17 浏览次数:

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持续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会治疗学组精心策划,与中国同辐联合推出“治”同道“核”——云上核素治疗病例分享会系列活动,并于2025年3月19日圆满举行了第六期病例分享会,共吸引来自全国1,379人在线参加。来自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李汝平医师分享了《特殊病例的131I 治疗——复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甲状腺样组织成分为主)131I 治疗的思考》,邀请多位甲状腺癌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者积极交流互动,就相关诊疗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期分享会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主持。王教授详细介绍了治疗学组策划“治”同道“核”——云上核素治疗病例分享会的主旨。主讲者将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分享,对该特殊病例临床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针对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文献回顾。随后,经过点评专家的指导与点拨,大家在知识碰撞与交流中更加清晰地辨明诊疗思维,旨在推动核素治疗领域的规范化、优质化、同质化发展。

来自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李汝平医师首先分享了一例复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甲状腺样组织成分为主)病例,该病例报告讨论了一位58岁女性,罹患复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病变主要由甲状腺组织构成,病程长达25年。患者历经多次手术和治疗,但疾病仍复发。通过99mTc SPECT/CT和131I治疗的联合应用,实现了对异位甲状腺组织的精准诊疗。首次131I治疗后,病灶摄取明显,但Tg水平持续上升,随后增加131I剂量至100 mCi,有效控制了病情。该病例强调了卵巢畸胎瘤中异位甲状腺组织的诊断难度和核医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动态管理,并推广SPECT/CT作为标准诊断工具,以提升治疗效果。

本病例引发的临床思考包括:

1.针对复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甲状腺样组织成分为主)核医学科131I治疗介入时机?

2.针对复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甲状腺样组织成分为主)131I治疗剂量选择?

李汝平医生在充分了解疾病临床特征、回顾多部甲亢和甲状腺癌权威指南、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及多篇卵巢甲状腺肿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自己对该病例的思考,异位甲状腺组织在卵巢畸胎瘤中罕见,易误诊或漏诊,核医学技术(SPECT/CT联合131I治疗)可明确诊断并优化治疗。动态调整131I剂量兼顾安全性与疗效,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核医学显像(PET/CT、SPECT/CT)与靶向治疗(131I)的结合,为异位甲状腺组织相关复杂病例提供了“诊断-治疗-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治疗缺乏统一的治疗策略。

王任飞教授对病例内容总结中提到患者的治疗中存在一些遗憾,尤其是在2008年复发后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因腹盆腔广泛转移和腹水等症状,生活质量逐渐下降。李汝平医师强调了卵巢甲状腺肿的良恶性鉴别,王教授提出尽管组织病理特征提示良性,但若表现为恶性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如疾病复发、盆腔甚至远隔部位的转移),仍需切除甲状腺后积极采取131I治疗。

特邀嘉宾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回顾和分享了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英文报道的一例以“卵巢甲状腺肿”行卵巢切除术后17年出现双肺转移的卵巢甲状腺滤泡癌患者和2024年诊治的“卵巢甲状腺肿”肝肠多发播散的两个病例,在妇产科对此病的深刻认识、外科切除甲状腺组织的多学科协作配合下,使核医学的131I治疗在此类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复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甲状腺样组织成分为主)病理上可能显示为良性,但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恶性特征,导致了局部播散和远隔转移的结局,如不及时处理仍可能因局部器官损害等危及患者的生存。早期干预和及时治疗尤其是131I的足量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而非常可惜本例患者在多个治疗阶段错失了最佳干预、治疗机会,尤其是在早期未能进行甲状腺切除和及时后续131I治疗,这样的病例令人反思,也必将从中汲取教训,为后续该类患者的规范治疗做很好的提醒。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和病人的沟通教育对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最后,林教授强调,针对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诊疗,应该提高随访意识,警惕局部播散及远处转移的可能,在出现局部播散或远隔转移时,因其分化程度往往较好,应在MDT协作下为131I治疗开路,核医学的131I干预治疗需要早期、足量,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同时呼吁汇总国内各家报道过这类病例的医院应联合对这类病例进行讨论和总结并形成治疗共识,为其未来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同时可集我国的病例优势更多在国际期刊发出中国声音,以促进全球治疗策略的进步。

点评嘉宾上海六院罗全勇教授首先提出在治疗中的一些疑点和挑战。患者在2020年未进行甲状腺切除,而是进行了淋巴结清扫,和治疗逻辑不相符。同时指出早期治疗时医生可能认为患者病理是良性的,但实际上具有侵袭性行为,可能已经转变为恶性特征。对于131I治疗,罗教授强调了剂量的重要性,认为当初的治疗剂量可能过低,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同时他提到正常的甲状腺大小与腹腔的病变组织相比较,以甲亢治疗剂量标准,所需131I的剂量可能更高,甚至单次可以用到400mCi。此外,罗教授认为患者使用安罗替尼的治疗的选择依据不明确。对于18F-FDG扫描的结果,罗教授也不完全确定其能否代表患者甲状腺样组织的分化情况。罗教授强调,如果在早期进行131I治疗,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提到类似的病例腹腔镜手术后也未能及时识别病灶扩散,导致治疗延误。整体而言,罗教授认为该病例中存在多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地方,特别是在治疗策略、剂量调整以及病灶早期识别方面。

点评嘉宾上海瑞金医院张一帆教授结合滤泡型甲状腺癌伴甲亢的治疗经验,主要关注治疗剂量、治疗时机和基因检测等方面,张教授提出早期采用大剂量治疗可能更为有效,尤其对于那些转移病灶分化程度较好的患者,使用较高剂量(如200mCi或更高)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疗效,因为早期的大剂量131I治疗有助于较早的控制甲亢症状。针对治疗问题,张教授提到,在病情初期广泛的、小的种植病灶及时进行131I治疗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若转移病灶较大、转移较广,病情进展的情况下可选择靶向治疗。同时提到像分化好的甲状腺滤泡癌或本例复发性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甲状腺组织成分为主型)患者,通常基因检测不易找到可用于靶向治疗的突变基因,如存在相关基因突变可选择靶向治疗,可能会对预后产生较好影响。最后张教授强调,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虽然目前的经验有限,但通过反思和总结这些病例,能够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更多指导。

本期轮值主席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辉教授最后进行总结,该患者在接受甲状腺全切前来到核医学科就诊,术后5个月才行131I治疗,如果能更早行131I治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治疗过程中,131I治疗剂量较小,暴露了经验上的不足。这是该团队遇到的第一例类似病例,通过这个病例,团队总结出了经验,认为对于类似病例,应尽早行MDT会诊行131I治疗,并根据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让病人更大获益。通过对该病例的讨论,杨教授希望能够为其他医院提供借鉴,提升大家的诊疗水平,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相信通过本次病例分享,青年医生与中青年专家均会对病例讨论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临床中,不断反思实践,总结治疗经验,为患者谋福利。每次分享都是一个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这正是“治”同道“核”云上分享最主要的目的。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