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持续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会治疗学组精心策划,与中国同辐联合推出“治”同道“核”—云上核素治疗病例分享会系列活动,并于2025年3月5日圆满举行了第十四期文献分享会,吸引来自全国1347人在线参加。
本期分享会由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秘书长郑薇教授主持、浙江省肿瘤医院李林法教授作为轮值主席。多位核医学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指导与点评,与会者积极交流互动,就相关诊疗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核素治疗领域的规范化、优质化、同质化发展。
来自浙江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龙斌副主任医师以《99mTc-MAA SPECT/CT多室剂量测定在肝癌90Y玻璃微球治疗中的应用:解剖分割与99mTc-MAA阈值分割的比较》为题进行了文献分享,深入解读了2025年1月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杂志((IF=8.7)上的文章《Utility of pre-procedural [99mTc]TcMAA SPECT/CT Multicompartment Dosimetry for Treatment Planning of 90Y Glass microsphere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mparison of anatomic versus [99mTc]TcMAA-based Segmentation》。这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单臂回顾性研究,覆盖8个国家的13家医疗中心,按逆时间顺序连续入组了2010-2017年接受90Y玻璃微球治疗的209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结果显示MRI/CT解剖学分割法显示肿瘤和正常肝组织体积更大,导致肿瘤吸收剂量和正常肝吸收剂量均低于99mTc-MAA SPECT/CT阈值分割法。解剖分割法适用于边界清晰肿瘤,而阈值分割法可避免影像配准误差,尤其适用于解剖边界模糊肿瘤。99mTc-MAA SPECT /CT与90Y PET/CT 剂量分布一致性良好。90Y玻璃微球治疗中肿瘤吸收剂量与临床获益强关联,每增加100 Gy,可使ORR提升约20%,OS风险降低15%-17%,临床实践中可采用两种分割法混合策略,通过多室剂量模型实现疗效(提高肿瘤吸收剂量)与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正常组织吸收剂量)的平衡,为个体化剂量优化提供依据。
龙斌医师最后通过剂量计算流程演示,结合自身的案例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思考:①个体化剂量规划:需根据肿瘤解剖特征与 SPECT 放射性分布灵活选择分割方法,优先保证剂量准确性,在弥漫性疾病或多室模型不可行时,可采用单室模型简化分析。②标准化流程必要性:统一导管位置、影像配准及剂量计算工具可减少测量误差,提升结果可靠性。③未来研究方向:明确不同分割方法对剂量阈值制定的影响,并推动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混合策略优化,以及微球放射性活度计算、治疗区域体积、微球空间密度、肿瘤组织特性对剂量和疗效的影响。
本次“治”同道“核”云上分享会的轮值主席、浙江省核医学诊治中心主任李林法教授充分肯定了龙斌医师对这篇文章的精准解读,李教授指出,浙江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联合介入科自2022年就在国内较早开展肝癌90Y微球治疗,进行了树脂微球、玻璃微球、碳微球的临床治疗与临床前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次的文献分享突出了解剖影像技术与功能影像技术在90Y微球治疗剂量制定中的作用与对比研究,旨在强调核医学科在90Y微球治疗全流程管理中的重要性,尤其在剂量学制定、副作用预防以及PET/CT等验证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但国内毕竟开展时间尚短,很多方面尤其是剂量学需要多学科深入探究,仍有待提升的空间,未来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提高个体化治疗和循证医学的证据,以实现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江西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志军教授对龙斌医生的个人思考部分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对肝癌治疗技术的深入思考和对新技术应用的期待。陈院长指出,在肝癌90Y微球治疗中,力求提高肿瘤吸收剂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是肝癌介入治疗中的难点,核医学医生应更多关注99mTc-MAA在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微球沉积中的作用,并结合功能影像和多图像融合技术,以更科学、合理地评估肿瘤吸收剂量,并强调精准的血管定位、导管位置及利用AI技术优化99mTc-MAA显像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尽管AI技术能减少人工勾画的不足,但对肿瘤边界和灰度设置的精确度要求高,可能影响剂量计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程木华教授在点评环节深入探讨了90Y微球治疗剂量估算问题,目前的剂量估算基于肿瘤均匀分布的假设,而实际中肝癌肿瘤的分布并不均匀,导致同一肿瘤内不同区域的药物吸收剂量存在差异,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多中心研究发现,剂量计算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疗效,且剂量分布不均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低于预期,特别是对于灌注分布不均的区域,可能需要加大剂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实现精准治疗,即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使用最小剂量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最后指出现有文献和研究在剂量计算方法上存在争议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更精准的剂量评估方法。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何作祥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对本期文献主题进行了开场致辞并小结,何教授概括性介绍了国内90Y微球选择性内照射治疗的现状,目前国内50多家医院开展了90Y微球治疗,累计治疗病例约2000例,然而,高昂的费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此外,国内正在开展玻璃微球和炭微球的临床试验,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选择,但90Y微球治疗的成功需核医学与介入治疗医生的紧密合作,在剂量精准评估及实现个体化治疗方面仍面临挑战,目前,多中心内照射剂量学定量研究与大样本调查正在逐步开展,旨在通过这些研究以促进该疗法的临床应用和核医学的发展。
点评环节结束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郑薇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特别强调了90Y玻璃微球在核医学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其精准靶向、微创高效的特点,但需要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治疗前可采用解剖学方法和MAA阈值测定以实现更精准治疗目标,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探索和解决诸多问题。
相信通过本次文献分享,青年医生与中青年专家均会对本期文献的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临床中,不断反思实践,总结治疗经验,为患者谋福利。每次分享都是一个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这正是“治”同道“核”云上分享最主要的目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全体专家盛情邀请各位核医学同道积极参与每期直播活动并就您的观点和疑惑留言,并欢迎各位同道收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