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骨干培训班(No.2025-21-01-002,第六期、PET/CT与PET/MRI诊断医师方向)于2025年10月23日至25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主办,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CT与PET/MRI学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共同承办。本次培训班是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举办的第一次PET/CT与PET/MRI诊断医师培训班,授课教师团队37人,均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课程设计包括临床授课、实践操作演示、教学视频、典型病例示教、MDT团队示范、热点问题讨论等,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学员140人,其中外地学员占72.86%。



培训班日程安排紧凑,总授课教学时长达18小时。24日上午8:00进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长和李明党委书记出席开班仪式。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组长赵军教授主持开班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陈义汉教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汪静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黄钢教授先后致辞,最后进行合影留念。
培训班授课内容精彩纷呈,学员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10月24日上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汪静教授以《核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题,深刻剖析了当前核医学学科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行政审批、人才缺乏、设备数量不足、放射性药品零差价政策、核医学收费过低、宣传普及不够等,并强调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引进人才、科研临床融合及建立强大团队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黄钢教授《核医学诊疗一体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报告指出核医学学科范式已跃迁,从“诊断”到“治疗”的无缝衔接,诊疗一体新模式的涌现,强调了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作用,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未来核医学将聚焦于诊疗一体化、精准治疗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并积极探索数字孪生等前沿诊疗模式,呼吁同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核医学向科学化、个性化、高效化迈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石洪成教授分享了《FDG/FAPI 双探针一日法 PET显像方案实施及应用》,介绍了通过优化流程和一站式双示踪剂应用,在肿瘤尤其是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检测中提高诊断效率与精确度的宝贵经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永学教授在《PET/MR概论》中,系统回顾了PET/MR多模态设备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国产设备的崛起为医疗领域带来的更多选择,并分享了武汉协和医院PET/MR临床应用8年来的丰富经验,PET/MR是PET/CT的重要补充,优势互补,PET/MR对儿童更安全,对心脏和神经系统更优越,可取代PET/CT。北京协和医院李方教授则结合其三十年的丰富经验,分享了《北京协和医院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瘤PET临床转化研究实践经验》,通过MIBG和奥曲肽应用的生动案例,展示了北京协和医院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卓越贡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樊卫教授的报告则深入探讨了癌症诊断与治疗领域的前沿医学概念,内容涵盖淋巴瘤、鼻咽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免疫治疗、代谢分析和影像技术的前沿应用,强调了不同癌症类型在诊断和治疗策略上的差异性。


10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徐白萱教授授课《PET/MR在前列腺癌免穿刺诊断中的探索》,与张旭院士的合作研究结果发现严格限制入组条件后,所有诊断病灶和病人均为临床显著意义的前列腺癌,避免了过度治疗。对于PSA升高的可疑前列腺癌,PSMA PET联合多参数MRI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PSMA成像不仅为前列腺癌的无创诊断提供了可能,也为肿瘤新生血管的早期诊断开辟了新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彪教授在《AI在PET/MR中的应用》报告中,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提升成像质量、加速图像重建、实现病灶精确分割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并呼吁产学研加强合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管一晖教授深入讲解了《PET/CT和PET/MR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强调了影像学技术在识别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及建立专病数据库的重要性。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海医院)左长京教授通过文献资料和本单位临床研究成果,证实了PSMA PET显像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相较于传统影像在识别转移灶、评估肿瘤活性方面的显著优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左传涛教授在《帕金森病多模式分子影像临床应用》中,重点介绍了应用多巴胺转运体与葡萄糖代谢联合显像策略在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经验体会。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飞教授探讨了《前列腺癌PSMA临床PET/MR显像评分系统及结构化报告探索》,强调了PSMA-RADS、PROMISE、PRIMARY等评分系统和标准化报告对于提升诊断准确性的关键作用,期待不久的将来PSMA PET/MR结构化报告在我国逐渐推广。



10月25日上午,北京医院姚稚明教授对PET/CT临床应用和研究年度盘点(2024-2025)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浩教授分享了《PET/CT(MR)在癫痫灶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其团队通过4000多例癫痫患者的资料,PET/MR技术能有效识别癫痫灶,尤其对MRI阴性患者具有显著优势,可将定位准确率提升至85%以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雪娜教授讲授肿瘤微环境与能量代谢机制、PET分子影像可视化的评估方法,分享了其团队近期的科研成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胡硕教授展示了其团队《癫痫PET新型分子影像临床转化应用》的十年成果,强调了PET技术特别是神经突触SV2A显像在揭示癫痫分子代谢和全脑传播网络中的新视角,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讨论互动环节,学员与兰晓莉教授、胡硕教授和罗亚平教授在科研和临床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总结了武汉协和8年PET/MR临床应用经验,已完成1.5万例,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占47%。兰教授指出PET/MR的5个重要应用指征(Key application):脑部疾病、儿童、多种探针应用、MR增益价值、PET/MR技术与影像组学。中国PET/MR装机数量全球最多,显像数量全球最多,相信中国经验也将贡献世界PET/MR的发展。






25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宋少莉教授带来了《临床导向的肿瘤核医学探针的研发与转化》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复旦肿瘤创新研发基于FAP的分子探针在提高肿瘤诊断准确性方面的巨大潜力与优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赵军教授分享了《PET/MR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经验》,展现了PET/MR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优势和潜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龙教授讲解了《PET引导下穿刺活检应用》,介入核医学是沟通PET分子影像与肿瘤病理学的桥梁,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协和医院罗亚平教授分享了《PET/CT疑难病案临床诊断思维》,通过多个精彩案例与大家分享了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报告描述细节,需要把报告当成科研论文去写,核医学影像诊断思维要有全局观,认真细致阅片,好的核医学影像诊断医生应该是“全科医生”。最后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奇教授MDT团队展示了《生死时速:一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与电风暴的救治》,由心血管内科、急诊内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超声医学科、核医学科共同参与,MDT讨论将培训班学习的热情推向高潮。



2天午餐后到下午开课前的时间空隙及茶歇期间,东方医院陈兴、王海岩老师带来了生动的《PET/MR操作演示(心脏、肿瘤)》及教学视频展播、典型病例示教,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紧密结合。


本期培训班主持与点评专家有缪蔚冰教授、赵晋华教授、朱小华教授、刘建军教授、李雪娜教授、罗全勇教授、谢文晖教授、王海岩副主任医师、丁洁副研究员。
培训尾声,组织了结业考核,学员扫码独立答题,对合格学员颁发证书。结业仪式上首先邀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晓天教授作为学员代表交流培训体会,最后赵军教授对培训班进行了简短总结并致谢为培训班顺利进行付出辛勤汗水的每一位专家、学员和朋友,祝各位学员学有所获、返程顺利、事业进步、友情长存。本期骨干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是在汪静主委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相信将为我国核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动力,夯实核医学根基,有力推动PET/CT与PET/MR分子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与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核医学科团队合影(202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