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PET/CT与PET/MR分会场交流纪实
2024-09-20 15:26 浏览次数: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于2024年9月12-15日在河南省郑州市盛大召开,会议主题为“诊疗一体 交叉融合”。本次会议规模空前,注册代表2143人,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20个,学术交流133场,大会主旨报告5个,专题发言138个,口头报告230个,会议投稿2667篇,创下核医学领域会议的新记录。PET/CT、PET/MR分会场交流活动1.5天,涵盖了专题报告、专家示范读片、全国PET/CT读片竞赛、口头论文交流、电子壁报交流、专家点评与讨论以及学组工作会议等环节。今年学术年会PET/CT、PET/MR分会场共收到投稿608篇(占总投稿量的22.77%),通过专家评审遴选出口头报告43篇(7.07%)、壁报交流221篇(36.35%)、会议交流344篇(56.58%)。

9月13日下午交流内容

开场第一学术单元由赵军教授、李雪娜教授和康飞教授担任主持。会议的首场特邀专题报告由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秦卫军教授主讲,报告题目为“从临床视角看PSMA PET临床研究”,重点分析了该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临床挑战。接下来,北京协和医院霍力教授进行了题为“北京协和医院SSTR PET显像的临床转化实践”的报告,详细回顾了北京协和医院在靶向SSTR神经内分泌肿瘤显像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同时分享了新型SSTR拮抗剂PET分子探针的临床应用现状与趋势。

专家示范读片环节由北京医院姚稚明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兰晓莉教授主讲。此次活动开场以独具创意的视频短片引入,生动展示了两位主讲嘉宾的丰富职业经历与多彩生活。姚稚明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例病理诊断为间皮瘤,但经过随访最终确认为胸膜增生性病变的疑难病例,强调了在此类影像与病理不完全一致的病例中,可以对病理诊断提出质疑,重视病史和临床症状的分析,充分发挥PET的全局观察优势,确保影像特征的逐一落实,在随诊过程中,提升临床数据的准确性不可或缺,避免盲目依赖病理结果。兰晓莉教授则展示了利用18F-FDG与18F-PFPN PET显像鉴别淋巴瘤与黑色素瘤的病例,指出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应正确理解显像特异性的内涵,即靶点而非疾病本身特异性,认识肿瘤的异质性,以此来实现更深层次的特异性分子显像的临床应用。两位主讲专家通过对病例病史、全身影像及局部细节的逐层分析,全面演示了PET/CT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以及缜密的临床思维过程。这一活动环节充分体现了核医学全身影像技术在复杂病例中的独特优势,让广大青年医师受益匪浅。

  

为了强化国内PET医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友谊纽带,PET学组、肿瘤学组、功能显像学组联合承办了2024全国PET/CT读片竞赛。此次活动荣幸地邀请到著名核医学专家担任评委,包括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石洪成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黄钢教授、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理事长张永学教授、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理事长李亚明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方教授、《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副总编丁虹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彪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缪蔚冰教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志芳教授。

经过两个多月的严格选拔,最终确定了由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西北五个区域组成的参赛战队,每支战队由2名领队和4名参赛成员组成。竞赛由武汉协和医院张晓医生和北京协和医院朱文佳医生共同主持,除了传统的病例读片(必答和抢答)和核医学相关知识点抢答题环节,今年还特别增设了5G远程实景会诊与AI人机协作两个环节,将临床实践的真实情境融入竞赛之中,使参赛者和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核医学工作的精细之处,也非常考验选手的日常积累。在竞赛的前半段,华北战队与西南西北战队的分数紧追不舍,华北战队以微弱优势领先。然而,在最后一轮抢答环节中,西南西北战队抓住机会,成功实现逆转,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最终,西南西北战队荣获第一名,华北和中南战队获得第二名,华东和东北战队获得第三名。此外,本次竞赛还特别设置了观众互动抢答环节,激发了全场观众的积极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读片竞赛结束后召开了PET学组工作会议,主题为加强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赵军组长介绍了学组工作计划,康飞副组长和陈皓鋆委员与学组委员分享了他们开展临床研究的经验。

  

  

9月14日交流内容

9月14日的6个特邀专题报告聚焦核医学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彪教授《人工智能在PET/MR中的临床应用》的报告中指出核医学分子影像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今后需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辅助核医学精准诊疗智能评估体系的构建,从而助力核医学快速发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孙夕林教授展示了她们团队肺癌PET分子分型精准诊疗及系列成果,如通过对NSCLC临床前模型使用新型PET示踪剂18F-MPG进行显像并转化到原发性和转移性NSCLC肿瘤患者中,成功实现EGFR激活突变状态的无创成像和定量分析等。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跃教授作《核素诊疗一体化临床实践经验分享》专题报告,对科室充分利用四川省核技术与医学优势、搭建国际领先的核医学创新转化平台所作出的大量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PRRT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治疗前准备、治疗方案选择以及疗效和预后等经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皓鋆教授《FAP诊疗一体化的思考及创新》专题报告,聚焦靶向FAP的多种诊断和治疗放射性药物,提出FAPI放射配体治疗所面对的挑战并分享了肿瘤精准靶向治疗的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赵晋华教授简要讲述了《关于淋巴瘤PET/CT及PET/MR指南(2021版)修订工作的思考》,相对于2021版指南,本次指南更新新增18F-FDG PET/CT指导放疗策略、淋巴瘤免疫治疗疗效评价、18F-FDG PET/MR应用、CXCR4、CD20新型显像剂应用、AI应用等亮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管一晖教授讲述《PET专病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及实施对策》,他指出专病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逐渐成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推动临床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就国内PET专病数据库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口头论文报告

43篇共分4个学术单元交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总结:

①FAPI及新型分子探针临床研究、多中心临床研究是本次年会口头报告交流的一个热点,特别备受关注。杨树医生带来了68Ga-FT-FAPI 的首次人体PET成像以及与68Ga-FAPI-04 的头对头研究结果,提示68Ga-FT-FAPI在肿瘤病灶中的摄取水平和滞留时间较优。刘辰医生发现89Zr吉伦妥昔单抗PET/CT可以对怀疑肾占位患者的辐射剂量、安全性和最佳成像参数进行评估。罗嘉欣医生带来18F-FDG与18F-FAPI PET/CT在RR-DTC中的对比研究。王洁医生汇报了68Ga-DOTA-FAPI-04 PET/CT和 18F-FDG PET/CT对卵巢癌诊断价值的研究和比较。王丽娟医生发现68Ga-FAPl PET/CT探测早期浸润性肺腺癌优于18F-FDG PET/CT。刘田欣医生证明18F-AlF-NOTA-FAPI-04的摄取与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显著相关。章泽宇医生带来68Ga-FAPI-04 PET/MR显像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反应和可切除性预测中的价值。张敏教授展示了靶向活化巨噬细胞的新型显像剂18F-DPA714在检测大血管炎中的初步研究。陈爱红医生带来68Ga-Pentixafor与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中的对比研究结果。王浩医生利用18F-AlF-NOTA-FAPI-04 PET/CT成像对IgA肾病患者的肾间质纤维化进行无创评估。陈翘楚医生汇报的是晚期和标准全身68Ga-PSMA-11 PET/CT在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患者中头对头的个体内比较。李思琪医生讲述了123I-MIBG SPECT/CT与18F-AlF-NOTATATE PET/CT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作用比较及Curie评分系统在18F-AlF-NOTATATE PET/CT中的应用。杨天红医生讲述18F-FAA在检测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价值。潘越医生汇报关于11C-MET 及18F-Alfatide Ⅱ动态PET/MR监测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邹思娟医生展示了68Ga-HER2 affibody PET/CT显像无创评估尿路上皮癌患者HER2表达的价值。

②常规经典显像剂18F-FDGPET/CT和PET/MR相关临床研究:谭辉医生带来18F-FDG PET/MR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预后价值的临床应用。江茂情医生提示18F-FDG PET/CT显像中全身病灶糖酵解总量能够为肺腺癌患者提供额外的危险分层信息。许远帆医生分析了18F-FDG PET/MR作为儿童恶性肿瘤初始分期的价值及成本效益。莫奕文医生讨论了18F-FDG PET在提高原发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早期及末期疗效及预后评估的能力。

③神经和心肺血管PET相关研究积极探索、百花齐放。任树华医生利用DSNN构建Aβ PET脑显像的三元分类法,可以识别出Aβ模糊组。吴俊豪医生分析了基于新型SV2A PET/MRI探索阿尔茨海默病中血浆磷酸化tau病理与脑内突触丢失的关系。姚晨阳医生强调了采用多模态方法捕捉特发性全面性癫痫(IGE)疾病相关变化的必要性。徐宇平医生讨论新型18F标记靶向α-synucleinPET 探针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钟佳燏医生汇报了18F-SynVesT-1 PET/CT在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脑区改变的初步研究。蔡雨琪医生汇报了18F-FDG PET/MRI用于早期检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脏毒性及机制初步分析。郑钰州医生汇报了18F-FAPI PET/CT显像对吡非尼酮治疗肺纤维化疗效评估的实验研究。

④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相关研究值得期待:陈雯医生开发并验证了基于18F-FDG PET/CT的分子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PD-L1表达。李奔医生讨论了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及深度学习预测肝细胞肝癌肝移植后复发的价值。林禹医生汇报了基于图像合成网络和配准技术减少双示踪剂全身PET/CT的CT辐射剂量。乔文礼医生讲述了深度渐进重建算法(DPR)对淋巴瘤的低剂量或快速扫描PET图像质量和Deauville评分的影响。吕玉虎医师带来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灶自动分类在鼻咽癌患者18F-FDG PET/CT中的应用:验证与比较。张梓桐医师带来基于自动机器学习模型构建治疗响应关键影像组学特征,在DLBCL的治疗反应和预后预测方面显示出显著潜力。

PET显像技术研究、临床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马凌宇医生认为在注射药物后进食脂餐加速胆汁排空可以有效消除18F-FAPI-74 PET/CT显像出现的胆道系统高生理性摄取的现象。李红岩医生报道一日法18F-FDG 和 68Ga-FAPI-04双示踪剂PET/CT检查可为18F-FDG显像阴性或模棱两可的患者找到答案。丁洁医生汇报了18F-FDG PET/增强MRI在肝脏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与病灶检测优势。裴金利医生证明靶向CXCR4的新型PET显像剂18F-AlF-NOTA-QHY-04 PET/CT可以早期监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张毓莹医生汇报了18F-FAPI-42在特发性炎性肌病肌肉病变评估的作用。李慧医生探索了18F-FAPI PET/CT评估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的价值。

在讨论与点评环节,主持人与点评专家对每个专题报告和口头交流论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评论,同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中国医科院附属肿瘤医院陈盛祖教授也莅临会场指导,对PET/CT、PET/MR分会场学术交流质量及年青学者的精彩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分会场学术交流于14日下午17:20精彩落幕,期待2025年全国学术年会我们在四川成都再相聚。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