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视界·青年科普秀”活动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精心策划与监制,旨在依托核医学领域广大青年委员的蓬勃活力与创新能力,凸显青年委员在核医学科普领域的带头引领作用。青年科普秀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场思想盛宴,通过青年委员们的积极参与,全方位展现核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与独特魅力。
无论是深谙核医学学术精髓的专家,还是擅长用镜头捕捉科普之美的摄影师,亦或是能以新颖视角解读医学信息的青年学者,都将在此平台上发挥他们的才华与创意,共同引领核医学科普的新风尚,推动核医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理解。
本期视频来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作者:董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冠状动脉解剖(明显狭窄、急性或慢性闭塞)和(或)功能(痉挛、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和(或)坏死一类综合症。是严重威胁现代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它也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比中上升最快的疾病。
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MPI)是国际公认的无创性冠心病诊断和评价手段。它可以从心肌血流储备、心肌缺血有无、缺血和/或梗死范围和程度早期或准确诊断和评价冠心病和反映其危险度,评价各种手段治疗CHD的疗效。
冠脉狭窄程度不是再血管化的唯一依据
冠脉狭窄程度并不是决定是否再血管化治疗的唯一依据,如果冠脉病变,即罪犯病变(culprit lesion),引起了严重心肌缺血,那么争论狭窄程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有明确的严重心肌缺血证据是进行再血管化治疗的可靠证据。因此,SPECT MPI出现“中重度、多节段大范围的心肌缺血是再血管化治疗的较佳指征,再血管化治疗能有效改善此类患者预后,降低心脏事件,改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负荷MPI用于再血管化治疗后评价
CHD再血管化治疗后,若再次出现胸痛症状或新的症状,确定该症状与冠脉疾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此时仅仅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ECG运动试验的可靠性不足,而负荷MPI非常有价值,借助它明确判断症状是否由于心肌缺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