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永不衰变的青春 | 蒋宁一教授:脚踏实地守初心,兢兢业业做奉献
2024-07-16 15:39 浏览次数:

题记:《永不衰变的青春》系列文化作品由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发起,旨在通过青年人对老一辈核医学知名专家进行访谈,真实、客观地叙述他们与中国核医学发展休戚相关的经历,以“口述史”形式搭建青年后辈与核医学大家之间对话的平台。通过对前辈们的个人成长史和地方学科的发展史等进行系统采集和整理,形成记录和反映中国核医学创新发展和核医学人团结奋进的历史书写,也为后辈们的成长提供参考和镜鉴。本栏目聚焦“老”“青”对话、追求“信达雅”记录,希冀以历史传承之光和文化赓续之力凝聚全国核医学人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而踔厉奋发、不懈奋斗!


访谈时间:2024年6月22日

访谈地点:广东深圳-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一次核医学医师年会会场

蒋宁一,(1954-),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核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主任、核医学科师生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副主委、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等;2020年荣获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卓越贡献奖,2021年获得广东省医学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入选第五届“人民名医”榜单。

1976年慈利县蒋家坪公社赤脚医生合照(后排右二为蒋宁一教授)

核医学界的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非常高兴看到核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整体形势向好,在新型核素治疗、分子探针、仪器设备的改进以及智能化方面,都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少年轻人已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尤其是在放射药物方面。我希望广大青年朋友永葆一颗对核医学的热爱之心,弘扬奉献精神,把握良好的时机,充分利用已有基础,扎扎实实去干,核医学一定前途光明,越来越好,谢谢!


访谈集萃

1 结缘核医学

问:上世纪,我国核医学刚刚起步,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在众多医学学科中选择相对小众的核医学,并且扎根核医学呢?

蒋教授:我从事核医学工作几十年了,到现在仍在从事这一领域。说起我的工作经历,确实有点故事,值得回味。


邂逅医学,从赤脚医生成为医学生

我是1973年高中毕业,之后当了5年赤脚医生,经常遇到疑难杂症力不从心,所以想去读书,提高医术。1977年恢复高考,我通过两个月的艰苦复习,如愿考上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78年正式入学,主要学习核医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后来从事的核医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宁一教授实习期间照片

大学毕业,从业核医初见起色

大学毕业以后,我先被分配到核工业部七一六职工医院。当时湖南省肿瘤医院要我去核医学科,因为我刚刚从放射医学专业毕业,被认为非常适合核医学这个岗位,我周围也有好几个同学从事核医学工作,所以我就同意了。1984年我就被调到了湖南省肿瘤医院开始从事核医学工作,当时医疗设备有限,核医学主要使用扫描机做脏器扫描,最多的是骨扫描、肝扫描和甲状腺扫描,湖南省肿瘤医院是全国最早安装伽马照相机的单位之一,是当时最好的设备,因此我早期主要是从事γ照相机显像工作。因为工作出色,1988年我被任命为湖南省肿瘤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那一年我34岁。

全国第六届核医学专业进修班结业留念(第二排左一为蒋宁一教授)

求知若渴,继续教育结缘中山核医

为了更好的学习核医学,1985年我到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进修了一年,那时是赵惠扬教授当主任,进修期间结识了一些核医学同仁,黄钢教授当时在那里读研究生也就相识了。1987年我又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唐谨教授在北京主办的全国伽马照相机学习班,刘秀杰教授、周前教授、陈盛祖教授等为我们授课,收获很大。此期间碰巧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吕斌主任结缘,他邀请我去广州工作,当时考虑到我爱人是广东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教学医院、综合医院,可能干的事更多,于是同意去广州。这期间通过进修学习,比较全面地了解临床核医学常规工作,为以后的专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蒋宁一教授在门诊为患者看诊

精研医术,将敷贴和碘治疗做出特色

经过复杂的调动流程,1991年我正式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上班,开始接触SPECT/CT,从事核医学全方位的工作,包括接收病人、注射、采集、图像处理、写报告全套系列工作,而现在是分工的。1997年我接任科主任同时担任岭南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主任。我与二院团队一起重点开展了32P敷贴治疗儿童皮肤血管瘤、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甲亢等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山二院的敷贴治疗血管瘤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开展得最好的,那时一个月才有一次32P供应,我们把病人集中到两个星期,主要是写信预约,每天两三百人,四五个医生看,非常热闹,确定方案后各岗位配合一条龙服务,做的很有特色。碘131治疗也开展得很好,我最多一天门诊218个号,现在想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不是我一个人,旁边有我的学生帮忙做准备工作、登记、开处方,我看了以后就定方案,这样也就快了。我收到很多病人的感谢,当我把病人的病治好了,他很高兴感谢我的时候,就真正感到心里特别舒服,感受到当医生的乐趣。

患者及家属给蒋宁一教授赠送锦旗



只争朝夕,创业深圳,继续奉献

我是博导,按中山大学的规定65岁办理退休,理应2019年正式退休。此时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在筹建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何裕隆院长建议我去七院筹建核医学科,并表示医院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希望能打造一个全新的先进的核医学科。2018年5月,人生路口,我作出了人生又一重大抉择,谢辞二院的返聘,说服院长,决定离开广州到深圳重新创业,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核医学科。一切从零开始,2018年至今6年时间,从毛坯房设计装修开始,一砖一墙、一门一室,逐渐打造核医学平台。科室的每一块瓷砖、每一面墙壁、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我的感情和记忆,特别是怎么去拿证件,怎么去跟环保、卫健委、评审专家打交道。开设核素治疗病房、SPECT、PET/CT、骨密度都是分开一步一步的走完环评、控评、整改、验收等程序,特别繁琐、特别艰难。经历这次徒手建科我才真正知道和体会到建一个核医学科有多艰难,品尝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提的口号是5年创建平台,现在中山七院这个平台基本建成,科室有20个人,但梯队还不够好。医院现在只是运行一期工程,只有800张床位,二期工程计划建三千多床位,接近尾声,二期工程核医学规划5000平米,准备配备PET/CT、PET/MR、回旋加速器、骨密度、动物PET等全套核医学设备。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上台阶,我特别希望搞点科研,虽然不易,需要努力去做。现在科研是个薄弱环节,也真正体会到核医学人才匮乏,到目前为止,仍在招聘高学历优秀人才,希望能遇到有缘人,我们共同创造高水平核医学科。我仍在坚持出门诊每周四个单元,坚持查房为住院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坚持参加医院MDT,参加读片和审核报告。虽然有些忙碌和辛苦,但我想为患者、为核医学做点更多的事情。

蒋宁一教授在中山七院核医学科领导工作



2 奋斗青春

问: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给我们分享啊?

蒋教授:在中山二院工作近三十年,我抓很多事情,第一个要搞科研,第二个要满足临床需求,第三个就是在参与学会工作。从事学会工作,和全国核医学同道一起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不断成长,收获很多。

真正从事学会工作是来了广东省,先是担任广东省核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后来当了常委、副主委、两届主委、以及质控中心主任。参加全国的学会工作,我先后担任临床学组副组长、治疗学组首任组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等。


甲亢多中心研究

在学会工作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匡安仁主委领导下,最开始我们想要做甲亢多中心研究,2007年在广州召开了一次全国甲亢碘131治疗多中心研究启动会,也是一次全国的核素治疗会议,大概有100多个单位参加,当时还授牌,参加学会组织的碘131治疗Graves甲亢的学组,就是成员之一。我们制定了一整套方案,包括治疗前检查、适应症选择、给药原则、辅助治疗、副反应处理、随访记录等,对推动全国核素治疗规范化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可惜当初没有经费,没有很好坚持下去拿到最终的随访数据,没有系列文章发表。曾经我也尝试继续做这项工作,但随访成功率较低,这是最遗憾的一件事。

131I治疗甲亢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会议合影留念(前排就坐左一为蒋宁一教授)


具有特色的专题会议

除了多中心的研究,我们还开过几次专题会议,特别是2008年在广州开的全国核素治疗大会,到现在我还认为开得非常成功,非常有特色,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单纯的全国核素治疗大会,我们邀请了美国ATA指南的秘书长Richard Kloos教授来做报告,最早的ATA指南就是他执笔的,规格非常高,不仅仅是核医学,相关学科都冲着他来听报告,会场座无虚席。第二个特点,是在会上进行核医学与内分泌同台辩论,谈谈甲亢如何选择碘131还是药物治疗?怎么看待甲减?当时核医学医生李林、内分泌医生李焱两个人年纪相当,同台进行学术辩论,搞得很好。第三个特色就是我们现场提问、现场手机作答,在荧幕上显示出答案,我认为做得非常成功。核素治疗方面后面又开过好几次会议,我都参加了,后来经过多位专家教授的不断努力,在规范化核素治疗的推广方面做得越来越好。


科普宣传和学科推广

在科普宣传和学科推广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我当核素治疗学组组长的时候,我们国家第一次和内分泌一起在5月底的最后一个礼拜开展国际甲状腺周科普宣传,我们以学组的角度通知各个省的主委及各个医院,组织配合内分泌、外科一起做科普宣传,国际甲状腺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直到现在,我认为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我们曾经搞了一次《健康报》的专版,一整面全部出简单的核医学题目,在全国发行后答题,抽选优秀的回答给予奖励,收到全国老百姓数万份答卷,对于核医学的科普推广起了很好的作用。我做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建网站,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影像技术研究会的网站都是我组织建立的,学会交给我做这件事,我负责联系组织、出主意、联系合作者等。李春林、林端瑜、左长京等都参与这项工作至今,各个网站、各个板块都做的非常好,感谢大家的辛苦工作和贡献智慧。


编写共识和指南

编写共识和指南也是我在学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当时了解到其他兄弟协会已经开始做这些事,我是治疗学组组长,也着手做这件事。最早是大连会议,我们与内分泌科、外科合作,组织治疗学组组长、副组长、主委、副主委参会讨论,后来又组织编写了甲亢核素治疗的专家共识并发表。后来我牵头了核医学最早的指南-甲亢指南。万事开头难,我国地域广阔,东南西北观念都不一样,很难统一。当时我们做共识和指南的时候,专家委员会的选择是东南西北中都有代表,全国一盘棋,把所有的意见都包含进去,我记得有些问题比较有争议,比如说核素扫描、B超、触诊都可以决定甲状腺的大小,我们通过学术讨论都予以保留。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认为那一版的指南写得不错。由谭建牵头编写了甲癌治疗的指南,我也共同参与。与此同时我与其他核医学专家参加了由滕卫平教授牵头四个学会共同编写的中国《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一版)》。这些共识与指南的编写与发布得到了屈婉莹、匡安仁、田嘉禾、黄钢、李亚明、张永学等主委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衷心感谢他们!


学会组织帮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会最早组织的帮扶工作,是以核素治疗为主题的活动,最初是帮助基层开展核素治疗。记得第一站是辽宁四平市中心医院,李亚明主委带队,我作为治疗学组组长与同辐公司的张锦荣(学会常委)、范国民等参加。同年我们去了浙江、湖北、四川、广西、云南多个省市开展这项工作,这个活动后来发展为学会的示范基地,越办越好,为推动基层核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核素诊疗合作签约仪式(右三为蒋宁一教授)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与孝感市中心医院帮扶计划签字仪式(后排右六为蒋宁一教授)



3 点赞未来

问:围绕青年成长成才,您有什么建议?

蒋教授:现在形势发展的好,比如在治疗方面,除了碘治疗甲状腺疾病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核素治疗,包括镥177、镭223等这些都出来了,但现在还没做大、做强。现在年轻人和我们当初比,条件好了,环境也好了,还有前辈们在形势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相信只要扎扎实实努力去做,应该是前景看好,确确实实有发展前途。关键就是我们怎么去做,要有奉献精神,怕射线、嫌待遇不好,这些是不应该的。很高兴我看到有些年轻人确实不错,特别是在放射药物方面,有一帮年轻人做得很好,分子探针的研发,特别是发表文章方面,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现在设备也好了很多,大视野PET/CT效果很好,还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很多事做。核素治疗、分子探针、仪器设备的改进、还有智能化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所以现在搞核医学的年轻人,比我们那时基础要好,加上国家政策、有关领导都很支持,我相信只要大家扎扎实实去干,应该会越来越好,核医学前途光明。

青委与访谈专家合影

【本期责任青委】

覃春霞(右一,武汉协和医院,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陈海波(左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