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核医学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启动
2024-06-21 18:59 浏览次数: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24年6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个核医学领域重大项目“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核医学精准诊疗”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学术指导小组专家、上海健康医学院原校长黄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出席启动会并讲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致欢迎词。

“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次启动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家在推动核医学精神诊疗领域迈出坚实一步。”金力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信任和支持,感谢联合承担项目各个兄弟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他希望,科研团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合作,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代表复旦水平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该项目由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PET中心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梅教授牵头。项目重视跨学科合作,集结生命医学、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开展医理工联合科研攻关。田梅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系系主任叶克强教授团队、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教授团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卢洁教授团队,围绕“神经退行性疾病核医学精准诊疗”核心问题,从核医学放射性药物的自主研发、核医学成像算法及定量图像分析研究、核医学放射性药物临床评价体系研究、核医学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及诊疗规范研究等四个方面,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完成项目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和技术迭代。

会上,项目的四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工作计划。

课题一《神经退行性疾病关键分子靶标可视化放射性药物的研发》负责人叶克强介绍了放射性药物的发展背景、标准化的重要性、分子结构的优化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在他看来,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特别是通过增强药物的代谢和稳定性来优化治疗方案,是该课题重要的研究方向。课题组将对优选化合物开展动物实验,进行药代学和药效学研究,建立标准的放射标记方法,制备合格放射药物,完成探针药物放射性标记,通过持续的分子设计和药物性能优化,为医疗健康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课题二《基于表型组学多器官时空网络的核医学智能成像与辅助诊断》负责人代表、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程远介绍,该课题涵盖多器官自适应PET智能重建与定量算法构建、多器官多组学时空网络与疾病预测方法开发、PET重建与定量分析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核心目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核医学成像和定量图像分析新算法,全栈赋能PET成像与分析,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检测、精准诊断和治疗。目前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基于扩散模型的低剂量全身PET重建、基于PET生成模型辅助帕金森病诊断、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荟萃分析筛选潜在表型、PET多模态医学图像大模型的开发以及高质量PET科学数据平台的建设。

面对药代动力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带来的难点和瓶颈,课题三《模型赋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评价体系研究》负责人田梅希望结合生物技术手段,推动模型转化和提升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从而改进临床转化评价体系。在她看来,通过对不同器官间功能特性和物种差异的深入探究,比如啮齿类动物肝肾解毒功能明显高于人类,如何通过物种迁移、模型赋能的新方法,找到适用于人类的新型用药方法,并据此调整给药方式、间隔和频率,从而更好地适应人体差异,让未来的药物疗法更为精准高效,在个性化诊疗方面有所突破。

针对AD/PD临床诊治难的巨大挑战,课题四《神经退行性疾病核医学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负责人卢洁,围绕“如何建立AD/PD新型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及诊疗新方案”关键问题,进行AD/PD全病程新型放射性药物早期临床诊断效能评价研究。项目将会基于原研新型放射性药物,实现AD/PD早期预警和危险分层;通过人工智能解析多器官摄取的新方法,构建脑与外周重要关联模式;制定新型放射性药物临床方案,从而创建指导评价AD/PD精准诊疗的新路径,提升我国AD/PD临床诊治水平,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与会专家随后对课题汇报进行点评和讨论。大家希望项目团队能够努力探索更多前沿科学问题并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提升我国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