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在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等政策推动下,我国核医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精心策划,与中国同辐联合推出“治”同道“核”—核医学青年医师云上核素治疗病例分享会系列活动。病例分享会第二期(总第六期)于2024年3月20日圆满完成。
本期病例分享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王任飞教授主持,王教授介绍了治疗学组举办“治”同道“核”—云上核素治疗病例分享会的思路,讲者分享精心筛选病例的诊疗过程和对焦点问题的文献回顾,经过点评专家的点拨指导,在争鸣中进一步辨明诊疗思维,达到推动核素治疗的规范化、优质化、同质化开展的目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谭建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为本次分享活动致开场辞。谭教授充分肯定了“治”同道“核”—云上核素治疗病例分享会系列活动的意义,希望各位专家以患者为中心,打破固有思维、推陈出新、畅所欲言。会议期间,多位核医学知名专家与讲者互动,并进行了精彩点评,经过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使本次病例分享会精彩纷呈。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季艳会医师首先分享了《安罗替尼早期辅助131I治疗mDTC术后患者1例》,患者在131I治疗前评估中发现刺激性Tg明显升高、PET/CT提示多发肺转移,诊断剂量131I全身显像(Dx-WBS)除颈部摄131I灶外,伴有双肺弥漫性功能性转移灶,在首次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发现骨转移,肺转移灶对FDG的摄取及骨转移可能预示患者131I治疗效果相对差,本患者在首次131I治疗后,经过评估立即启动了安罗替尼治疗的策略。经过安罗替尼联合131I治疗,肿瘤标记物Tg及转移灶得到明显改善及控制,目前患者病情稳定。本病例引发的临床思考包括:
1.mDTC术后患者靶向治疗启动时机?
2.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安罗替尼是否可以减量或者停药?
3.靶向治疗耐药后的后续治疗?
季医生在回顾多项循证研究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年龄较轻、一般状况好、预期生存期长的病情进展迅速的mDTC术后患者可以适当把靶向治疗窗口前移,尽早控制患者病情;2. 适当缩短131I治疗间隔,乘胜追击,尽快控制肿瘤;3.对于单种靶向药物耐药后的mDTC患者可行基因检测,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尝试其他靶向药物或联合免疫治疗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冯会娟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本病例是碘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在mDTC 患者的创新运用,是靶向治疗在晚期甲状腺癌适应症的拓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冯教授非常同意在临床工作中,以指南为指导,但不唯指南,根据临床具体的情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严谨负责但又要大胆尝试,才能不断的提高医疗水平。冯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对于肿瘤负荷较大的mDTC晚期患者,可以把靶向治疗提前运用以减低患者的肿瘤负荷,为碘治疗平稳有效运用提供帮助。冯教授还分享了团队靶向治疗的停药经验,对于较长时间病情稳定的低瘤负荷的mDTC患者,经血清和影像学评估后,可以尝试靶向药物缓慢减量维持甚至尝试停药,并分享了2例停药成功案例。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叙馥教授对此患者治疗持有不同观点,王教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指出对于合并微转移的mDTC患者,131I治疗效果往往较好,而靶向治疗相关AE发生率极高,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较大,此类患者不建议过早启动靶向治疗。对于mDTC患者应注意筛选靶向治疗指征、控制启动时机,并建议对肿瘤负荷大的年长RAIR-DTC患者可考虑靶碘联合治疗。王教授还提出了Dx-WBS在DTC术后患者复次131I治疗前的必要性和临床价值的问题。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温惠教授认为虽然靶向药在甲状腺癌中通常用于局晚期患者的辅助治疗和进展期RAIR-DTC,但是此例患者的治疗前评估完善、充足,特别是诊断性碘扫描和PET/CT的联合应用可以为临床治疗甲癌合并高Tg或者远处转移的患者提供更可靠的治疗依据,及时将靶向药的应用关口前移,达到更好的缩瘤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增强碘治疗效果。针对联合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可以进行个体化判断,对血清学及影像学均提示病情稳定且瘤负荷较小的患者应进行随访观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谭建教授对上述病例做了总结,131I是核医学治疗DTC的最有利武器,建议对于年轻的mDTC患者及早启动靶向治疗与131I联合治疗,并缩短131I治疗间隔,尽快控制病情,以期达到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希望有更多的中心参与相关尝试,提供更多的临床经验及相关数据。谭教授还指出所谓患者获益并不仅限于短期内血清学及影像学的好转,我们的目标是患者的长期生存。此外,对于mDTC患者应及早进行PET/CT检查,对于FDG高代谢的转移灶,往往预示碘治疗效果不佳,可以更早地调整治疗方案。应重新审视PET/CT检查在mDTC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
林岩松教授最后进行总结,感谢讲者的精心准备和点评专家的切题、客观又具启发性点评,针对这样具有创新理念的病例进行学术争鸣,有助于我们对核医学诊疗的守正与创新深入思考。同时建议对这个病例进行长时程随访,系列地为大家展示其远期疗效和预后,以便促使大家对核医学治疗中的创新进行及时总结、反思及凝练。通过这样的病例讨论方式,大家交流经验、交换理念,对促进青年医师的成长大有裨益!
作为年轻医生与中青年专家共同学习成长的舞台,“治”同道“核”云上分享会将继续推出更多的文献及病例分享和讨论,核医学同仁在这里可以互相切磋、相互启发、共同成长!共同为中国核医学的繁荣明天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