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建于1958年。目前是国家临床放射性药物研究基地;国家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培示范基地、北京市规培基地标准及培训细则起草及修订单位;全国核医学教材主编单位,硕士、博士培养单位及博士后流动站。在肿瘤核医学、神经核医学﹑泌尿核医学﹑心血管核医学、分子核医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有师资14人,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国优秀专业基地主任、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完善、规范,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并且检查项目齐全,已开展PSMA等新型显像剂临床试验,诊疗病种丰富,全国率先开展镭-223治疗上百例,年检查上万人次,年门诊量近5000人次。
杨兴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药物化学。
现任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成像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整合联盟兼心血管影像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放射性药物学组委员等。围绕泌尿系统肿瘤,从事分子影像药物化学及临床转化方向研究,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29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等多项。
康磊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科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科室教学主任
曾获评北京市杰青、北京市科技新星。
在从事核医学医教研工作的同时,致力于以抗体显像剂为代表的新型分子探针的研发和活体显像技术的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动临床转化。影像医学和核医学博士,任中华医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等学会学组委员、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及生物与医学成像委员会委员、AJNMMI杂志高级编委、中国肿瘤临床杂志青年编委。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2篇(H-index 32),影响因子大于10论文17篇,包括Adv Sci 、Nat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J Clin Invest、J Am Chem Soc、J Nucl Med、Eur J Nucl Med Mol I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科委及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北大、中科院等科研及教学课题20项,总经费600余万元。
刘萌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核医学分子影像基础及临床研究。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影像组学学组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聚焦肿瘤免疫治疗关键问题,针对肿瘤微环境分子/代谢靶点,以放射性核素在体示踪与内照射治疗为技术手段,开展靶向分子成像、放射-免疫协同治疗及其机制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J Nucl Med、Eur J Nucl Med Mol 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著25篇(第一/通讯作者);参编专著及教材8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最佳基础科学研究论著奖等奖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课题等项目。
张建华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新型分子影像探针的临床转化;分子影像技术在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人工智能等。
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PET/CT淋巴瘤工作委员会委员、分子影像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Cancer Innovation》青年编委及《iRadiology》青年编委等。主持及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10余篇。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专著、教材12部、专家共识/指南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