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治”同道“核” - 云上分享会第一期圆满举行
2023-12-18 10:22 浏览次数:

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在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等政策推动下,我国核医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一县一科”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规划,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成为行业热点。

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会治疗学组精心策划,与中国同辐联合推出“治”同道“核”—云上分享会系列活动。2023年12月14日第一期分享会圆满举行。

本次分享会共吸引来自全国千余人上线聆听。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博士研究生赵翊含带来了题为《有关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相关文献的分享。本次主要分享的研究是2020年10月发表在Thyroid杂志(IF=6.6)上的文章《The De Novo Detection of 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 an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Recurrence》。该研究旨在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全切术后TgAb从阴性转为阳性的概率及意义。这项研究与以往关注到TgAb从阳转阴的临床研究不同,讨论了TgAb从阴转阳的临床意义。然而,该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本次分享会邀请到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汪静教授致辞,多位专家对本次文献分享进行点评并就临床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谭建教授也受邀出席对本次分享会进行总结。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汪静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治”同道“核”系列活动形式新颖,最前沿的治疗文献将会在这个平台被分享和讨论,治疗学组为广大核医学同仁搭建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希望广大参与者有所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本次分享会轮值主席林岩松教授强调,“治”同道“核”是一个培养年轻医生的舞台,更是一个中、青年专家跟年轻医生学习的舞台,核医学同仁在这里互相切磋、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作为系列活动的第一期,本期主题关于TgAb和甲状腺癌的复发,未来在“治”同道“核”的舞台,将会有更多关于TgAb、关于其他主题的探索和讨论。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爱民教授在点评环节指出,在大量临床实践和以往诊疗经验中,TgAb在部分DTC患者的发展和预后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次文献分享背景交代清晰,年轻医生针对文献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质疑,主题紧贴临床热点,密切结合临床,具有很深的实践意义。杨教授还分享了自身临床经验并提出对TgAb长期动态随访的观念对临床工作至关重要。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分享了参与本次文献分享的收获、提出了汇报临床研究的重点、并与主讲者赵翊含博士及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沟通。王教授认为在解读临床研究时需重点关注研究人群的入排标准以及研究变量的定义。此外,针对这项研究中血清学的随访,王教授强调了TgAb应与甲状腺球蛋白(Tg)结合分析,而不应该忽略了Tg在随访中的变化,尤其对于TgAb阴性的患者。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郑薇教授针对本次文献分享进行了点评,提出反向研究极具吸引力,文献中的结论对临床具有一定意义。在临床实践中,Tg作为DTC随访的肿瘤标志物已被广泛认可,而对TgAb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同时,郑教授还分享了相关临床病例,各位专家针对病例展开了讨论。

本次分享会还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谭建教授进行总结。通过文献分享点评和临床病例分享,谭教授认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Tg与TgAb结合仍面临多种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谭教授也充分肯定了本次文献分享的主题对年轻医生的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各位专家对林岩松教授团队多年来针对TgAb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本次分享会的主题紧贴临床痛点。通过文献分享,年轻医生可以养成持续文献学习的习惯,通过阅读文献发现问题,提出观点,产生更多思考,探索更多未知领域。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秘书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郑薇教授主持了本次分享会。

据悉,治”同道“核”— 云上分享会系列活动将会每月定期举行,内容主要包含“文献分享”及“优秀病例分享”。期待核医学界同仁积极参与,共同为中国核医学的繁荣明天添砖加瓦!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