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对话杰青】李跃华:龙跃云津,秋实春华 | 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
2023-11-20 08:59 浏览次数:

2023年11月15日,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对话杰青”第8讲在线上线下顺利召开。此次高等讲堂邀请主讲人是国家杰青李跃华教授,李跃华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上海杰出专科医师提名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晨星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百人计划”获得者。本期讲堂题目为“临床的科研选题和基金申请”,李跃华教授以自己的科研经历为引,分享了国自然基金撰写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此次讲堂由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余飞教授主持,由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吴连明教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张军教授共同参与学术讨论,与李跃华教授一起探索医工交叉的成才之路。

图片

图片

临床的科研选题和基金申请一、思政引领李跃华教授首先从伦琴发现X射线这个令人振奋、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展开介绍。伦琴,这位大师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只不过他比常人多了份坚定。他的一生都在做着物理学实验,自己动手制作仪器,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仔细观察分析每个实验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正是凭着这份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凭着对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他发现了X射线。李跃华教授以此来勉励广大青年学子、科研工作者要学习科学家不屈不挠、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二、临床科研灵魂——回答问题

李跃华教授首先提出回答问题是临床科研的灵魂,并从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与解答。(1)首先确定要回答的临床问题:这是实验设计之前以及论文写作时需认真思考确定的。(2)写作时需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这是良好表达的基础,一篇论文能够回答1-2个临床问题就非常好了。(3)分析时应该围绕科学问题:科学研究是为了解答科学问题,并非堆砌漂亮的数据及图片。(4)确定结论和分析是否回答了这些问题:一项研究的成败要看是否回答了应该回答的科学问题,切勿出现前后不呼应的情况。

图片

三、挖掘临床问题——凝练问题

如何挖掘临床问题?李跃华教授以自己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举例展开介绍,从日常工作中困惑自己许久的一个小问题展开研究(即肝脏某固定位置的异常信号为何物?伪影?脂肪?韧带?),从观察它的性质,到思考它为什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现?李跃华教授最终通过严谨完整的研究设计及对研究结果的仔细分析,写出第一篇文章《MR动态增强序列中镰状韧带所致伪影与肝功能的联系》。随后李跃华教授为凝练其科学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肝硬化进程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代谢的改变,并引入人工智能对血栓影像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充分发挥医工交叉的优势,在Radiology等医学影像学顶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图片

四、国自然推荐会评原则

最后李跃华教授重点介绍了基金申请相关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目前国自然基金评审倡导负责的评审行为,推行RCC机制,逐步扩大推行人工智能一键指派,更加重视学术道德,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加大对于干扰评审行为的惩戒力度。实施临床和基础分类评审,充分尊重临床与基础人员在专业背景和研究基础上的差异。李跃华教授建议提倡从自身出发,为专业核心服务,不忘初心;标书撰写简明扼要,逻辑清晰,并且指出基金申请三要素:创新思想,研究实力和写作技巧。基金的申请成败关键在于选题,并提醒选题要注意做到与基金的资助范围和学科性质相符合,理解选题学术上的创新性。

图片

讲座尾声,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吴连明教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张军教授分别对此次讲堂进行总结,并与李跃华教授进行科研对话。此外,李跃华教授也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张军教授对话李跃华教授

Q:什么是科学问题?怎样高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A:举个例子,造第一颗原子弹或者发明第一支牛痘疫苗,这个从0到1引入创新的才是科学问题,此后面临的如何复制及应用都是工程问题。而对科学问题的挖掘,只需要探究一个很小的点即可,不要贪心,聚焦问题的本质。具体到硕士期间,重要的是注重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培养,以及学习如何完善一整套流程机制。而博士在前期的科研积累基础之上,可逐步尝试创新,研究更加深入的内容,但前提需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助于把控研究方向,避免埋头做无用功。

Q:如何最大化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做到事半功倍?A:首先尽快找准科学问题,从临床问题中提炼出基础科学逻辑,尽早制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明确谁有能力解决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而后寻求合作方案,团队的力量和平台的支撑是很重要的。

图片

张军教授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吴连明教授对话李跃华教授

Q:在从学生到医生各个不同的阶段,如何解决每个阶段面临的困惑和压力?

A:在研究生生涯的初级阶段,一定要培养归纳总结提炼问题,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的能力。进入博士期间,作为研究生涯的突破阶段,要时刻关注本领域的顶刊,把握最新进展,具有充足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储备才有可能收获科学的灵感火花。后期具备足够能力时,需要学习如何建设研究团队,整合资源,将人才优势最大化。同时,要时刻跟上科研快速发展的脚步,把握领域里每个颠覆性发现的最新动态。

Q: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推动每个学生的内驱力,发挥个人特长?

A: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困难和压力,一定要用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去面对,最重要的是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坚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并为其定制计划,不断积累,不断发现问题,时刻自我纠错,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Q:在交叉领域研究时,怎样高效解决未知领域的困难?

A:当两个学科交叉碰撞时,首先要有一个更高的维度,一定要从机制机理乃至应用上以一种超越性的眼光去看待,否则很难做好。假若工科解决了一个磁共振图像上的伪影问题,但这个伪影是可通过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判断出来的,可见这并非是同一个频道的问题。因此立足于更高的视角维度,充分了解后才能有效利用它。

图片

吴连明教授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同济学子对话李跃华教授

Q:在交叉领域研究时,怎样高效解决未知领域的困难?

A:当两个学科交叉碰撞时,首先要有一个更高的维度,一定要从机制机理乃至应用上以一种超越性的眼光去看待,否则很难做好。假若工科解决了一个磁共振图像上的伪影问题,但这个伪影是可通过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判断出来的,可见这并非是同一个频道的问题。因此立足于更高的视角维度,充分了解后才能有效利用它。

Q:在研究生初期阶段,怎样快速获得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如何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呢?

A:首先确定好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时刻关注该方向顶刊的前沿论文,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向导师汇报自己的感悟,随着阅读文献的频率及深度的不断增加,自然能产生灵感和想法。我们不缺智商,缺少的是训练实操。比如一个模型,你并不知道怎样利用它,但通过请教相关的研究人员,与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可快速了解到其他领域的最新进展。

图片


同济学子 余飞教授总结

最后,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余飞教授对本次课堂进行总结,并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学会归纳总结发现问题是科研的第一要义,要重视科研出现的问题,禁忌视而不见。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深度思考是发现问题的基础。学会深度思考,学会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学会归纳总结,坚持复盘。失败是科研的底色,因此要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培养强大的科研韧性。二、做好pre-training科研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脚踏实地进行知识储备的过程。坚持阅读非常重要,要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正如李跃华教授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通过长期精读本专业顶刊中的论文并反复进行实践训练,方可收获科研灵感。三、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特点,且每个人的基础和习惯不同,相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人也许效果不一样。所以我们参考别人方法的同时,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学习行为,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图片

余飞教授 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

图片

李跃华教授、吴连明教授、张军教授与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团队合影

“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系列讲座讲述中国核科技人的精神传承,核医学分子影像与精准医学的关系以及核医学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核医学同道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文字编辑:张升虹、张潇艺、李娴

视频编辑:刘寒辉、杨刚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