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秉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开设高水平、创新性的“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系列讲座,并特别推出“对话杰青”大思政课系列专题。讲堂汇聚我国核科技及相关领域顶尖人才组成了高水平专业化教师团队,凝练出“最新、最远、最高”的科技视角,加快形成国内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科技人才培养的超强磁场,为全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同道提供学术交流的“精神盛宴”。
“对话杰青”大思政课聚焦国家核技术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指出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放射性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应用与国际先进国家有一定差距等相关“卡脖子”问题,通过医学名师榜样故事丰富思政课程载体,以“两弹一星”精神涵养青年学生行为,推动核医学学科和跨学科融合发展,推进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解锁核科技及核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和核科技教学的新模式,以此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核医学人才,达到加快实现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的目的。
前期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对话杰青”系列专题分别邀请到国家杰青进行授课,反响热烈。
王凡教授【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 | “对话杰青”第1讲:王凡教授】,
张宏教授【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 | “对话杰青”第2讲:张宏教授】,
田梅教授【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 | “对话杰青”第3讲:田梅教授】,
刘志博教授【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 | “对话杰青”第4讲:刘志博教授】,
樊赛军教授【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 | “对话杰青”第5讲:樊赛军教授】,
刘刚教授【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 | “对话杰青”第6讲:刘刚教授】,
刘鉴峰教授【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 | “对话杰青”第7讲:刘鉴峰教授】。
“对话杰青”第8讲
医工融合为医科与工科、理科等多门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材料、信息、生物等前沿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医学技术交叉融合、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发展,极大促进了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已成为当前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热点和趋势。
医工融合是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深挖学科潜力、促进医学原始创新,将基础研究服务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不断提升重大临床问题攻关能力,多措并举为医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对于探索适合我国的转化医学发展模式、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本期高等讲堂邀请国家杰青上海交通大学李跃华教授,作同济核医学高等讲堂“对话杰青”第8讲,为同济学子线下授课。此外同步开设线上授课方式,欢迎广大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同道们上线聆听。
李跃华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磁共振成像,包括脑血管相关疾病,骨肌系统影像诊断及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科研工作。改进了无创性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实现与DSA相媲美的高分辨成像;创建了跨学科的影像分析平台指导临床溶栓,获得良好的疗效。本期讲堂旨在分享医学影像与分子探针等领域前沿进展,强调多学科联合攻关、突出医工交叉优势,以期启迪广大学子及国内分子影像同道们注重原始创新,激发不同专业学者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为促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讲座时间:2023年11月15日(周三)
18:25-20:15
地点: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天佑医院国际会议中心
腾讯会议号:315 173 761
密码:363698
备用ZOOM会议号:886 007 42738
密码:468695
主讲人简介
李跃华教授 国家杰青
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卫生系统银蛇奖获得者,上海杰出专科医师提名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晨星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百人计划”获得者。致力于磁共振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脑血管相关疾病,骨肌系统影像诊断及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Radiology、Advanced Science、European Radi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授权6项,转化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课题3项,局级课题5项。
致力于分子影像探针、生物医用高分子、药物/基因传输体系研究,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Sci. Adv.、PNAS、JACS、Adv. Mater.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H因子71,引用超过1.5万次),2019-2022年连续4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英文专著16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其中6项进行了企业技术转移及临床转化并获国家或省级科技奖7项。
刘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及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材料生物学与智能诊疗技术分会副会长。
致力于分子影像探针、生物医用高分子、药物/基因传输体系研究,在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Sci. Adv.、PNAS、JACS、Adv. Mater.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H因子71,引用超过1.5万次),2019-2022年连续4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参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英文专著16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其中6项进行了企业技术转移及临床转化并获国家或省级科技奖7项。
主持人简介
余飞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组组长、上海市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部(上海)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青委副主委、上海核学会核医学分子影像分会副主委。开展阿尔法核素辐射生物学效应机制及电离辐射驱动细胞命运演变机制研究、基于D-SPECT核心脏病学研究。
讨论嘉宾简介
吴连明 教授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第十八届银蛇奖二等奖获得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影像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上海市医卫青联委员,浦东新区青联常委,上海交通大学青联理事,仁济医院第五届青联秘书长。致力于心脏磁共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上海市科委基金及申康临床研究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80余篇。
张军 教授
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虹桥院区放射科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神经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专委会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放射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致力于神经系统功能与分子影像、智能影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