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徐燕 严凯 代文莉
病史及检查目的:
图1:A:鼻翼两侧多发呈蝶状血管纤维瘤;B C:腰背部色素脱失斑及鲨鱼皮斑痣;D:双足趾下纤维瘤
图2:A:双侧额、顶及枕叶多发片状长T2高信号;B:双侧侧脑室旁短T2信号影;C: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D:肝脏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脂肪为主);E F:双肺多发结节
图3
检查所见: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为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可为家族性发病,也可散发,发病率约1/6000-1/10000,男女比约为2:1~3:1。此病可出现于任何年龄,且病变随年龄增长逐渐进展。发病原因主要为TSC1基因或者TSC2基因发生杂合突变,最终改变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多个器官错构瘤样病变。TSC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神经和皮肤受累为表现。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三联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约90%患者婴幼儿期即可见四肢、躯干数目及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年长儿可于口鼻三角区出现血管纤维瘤;鲨鱼皮斑是本病的另一皮肤损害症状。阵发性癫痫是本病最常见的首诊症状,约60%~70%患者有智力低下表现。该病为多系统累及,皮肤、大脑、双肾、肝脏、双肺、心脏、视网膜等器官均可受累。
颅脑受累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皮质结节、脑白质异常及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是TSC的重要表现,CT表现为多发的沿侧脑室壁分布的等密度或钙化结节,MR表现为T1WI、T2WI均呈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图2B);皮质内结节在CT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或钙化灶,无水肿或占位效应,MR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图2A);脑白质异常在MR上多表现为从脑室或脑室旁白质延伸至皮层的线状影,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多位于侧脑室孟氏孔、三角区或第三脑室附近,CT呈等或稍高密度肿块,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肾脏受累最常见的表现为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生率可高达93%,女性多见,体积大,易出现自发性出血和肾功能损伤,且约2%的患者有恶变为肾细胞癌的可能。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为双肾实质内多发的混杂密度肿块,内含有脂肪密度为特征表现(图2C),增强扫描显著强化。肝脏受累表现为肝脏错构瘤,CT表现为含脂肪成分的类圆形低密度占位(图2D)。肺受累主要表现为肺淋巴管肌瘤病,CT见双肺多发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含气囊腔,也可以表现为多灶性小结节性肺细胞增生,CT见随机分布于双肺的多个直径在2mm-1cm间的非钙化实性或磨玻璃结节(图2E、图2F)。TSC累及心脏可表现为横纹肌瘤,累及眼表现为眼底视盘区桑椹状或斑块状视网膜错构瘤。
骨骼受累在TSC中亦可见,表现为骨骼内多发高密度结节或斑片状骨质硬化,腰椎最常受累(累及部位多为椎体附件),肋骨、骶髂关节亦可受累。受累骨骼在CT上可表现为硬化性小结节,当多发小结节硬化骨斑密集融合到一定程度时,则呈现象牙质样融合骨硬化现象,尤其发生在椎弓根部及大部椎板区,颇具特征性(图3C);足短管状骨可见局限性骨皮质增生,实际上可能为皮质骨内缘小结节增生、贴附融合改变。然而,目前有关TSC骨骼受累的相关影像诊断研究报道较少,有个案报道示,TSC的骨病灶于骨显像上可呈放射性浓聚灶,但也可不明显摄取示踪剂,这可能与病灶代谢活跃程度有关;而TSC的PET/CT的文献亦少见,可能与该疾病多为错构瘤样改变,不摄取FDG有关,但也有病例提示PET/CT可协助评估TSC患者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恶变情况。
TSC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的综合性疾病,诊断时要将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多系统的影像学表现相联系,因此认识该病多系统的典型表现可帮助我们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进行准确诊断。目前诊断TSC认为符合以下标准中2个主要表现,或者符合1个主要表现和2个次要表现即可确诊。
[1]程建敏,郑祥武,黄云较, 等.结节性硬化症的骨骼影像学特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6):574-577.
[2]胡剑锋,王宇泽,李新春, 等.伴多器官受累的结节性硬化症影像学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10):738-741.
[3]相龙彬,张长江,宫元芳.结节性硬化症多系统损害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7):985-988.
[4]程雯,杨鸣,王晗, 等.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多脏器损害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41):327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