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王巍 杨吉刚
病史及检查目的:
患者男性,26岁,主因“间断腹泻2月余”入院。患者2个月前因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好转,但出现腹泻,排黄色稀水样便,每日约5-15次,每次量约50-200毫升,进食后腹泻症状加重,伴反酸、恶心、脐周阵发性绞痛,便后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白蛋白23g/L(参考值35-50g/L),尿蛋白阴性,肝肾功能正常。为进一步明确低蛋白血症原因行99mTc标记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显像(图1,图2)。
图1 不同时间点腹盆腔前位平面显像
图2 6h行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
检查所见:
静脉注射99mTc-HSA 20mCi后分别于10min、30min、1h、2h、4h、6h、9h、24h采集腹盆腔前位平面图像,结果如下:早期肝脾双肾及腹部大血管正常显影,随时间延长,上述部位放射性逐渐减淡。1h时中下腹小肠开始出现显像剂摄取增高影,并随时间延长,显像剂摄取逐渐增多,6h升结肠开始出现显像剂浓聚。于6h行盆腔SPECT/CT断层显像:回肠末端肠道管壁增厚,浆膜面毛糙、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显像剂浓聚。升结肠可见条状放射性增高影,升结肠管壁未见异常。
检查意见:
99mTc-HSA显像阳性,存在肠道蛋白丢失,病变部位位于右下腹回肠末端。升结肠放射性浓聚考虑为经小肠漏出的99mTc-HSA向下排泄汇聚所致。
最终临床诊断:
本患者经院内会诊,考虑存在回肠末端炎性病变所致蛋白丢失,外科建议保守治疗。治疗两周后患者出现肠穿孔,遂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理提示回肠末端炎性病变。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未再出现腹泻症状,且血浆蛋白恢复正常。
病例相关知识及解析:
蛋白丢失胃肠综合征(protein losing gastroenteropathy syndrome, PLG),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浆蛋白从胃肠道黏膜丢失,从而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综合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肠道蛋白丢失的结果。正常情况下肠道丢失蛋白量很小,仅有血浆蛋白量的1%-2%,当大量血浆蛋白漏入肠道,可引起PLG。引起PLG的病因众多,具体病因如下[1]:⑴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如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淋巴瘤、巨大胃粘膜肥厚症(Menetrier's病)等可致胃肠黏膜受损,蛋白丢失;⑵胃肠道粘膜完整,但通透性增加:如胃肠炎;⑶淋巴回流障碍:①原发性:先天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为小肠淋巴管发育异常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儿童及青少年常见;②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如肝硬化门脉高压、肿瘤、右心回流受阻(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限制性心肌病、Fontan术后)、外伤、炎症纤维化等因素压迫或堵塞肠道血管、淋巴管,造成肠道血管、淋巴管回流障碍;⑷风湿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干燥综合征等)会导致粘膜糜烂、通透性增加、淋巴管扩张等,多种因素致肠道蛋白丢失[2]。其中小肠淋巴管扩张最为常见。
由于引起PLG的病因较多,致使其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因低蛋白血症及原发病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⑴低蛋白血症表现:白蛋白的丢失可引起胶体渗透压降低、继发性醛固酮增多,造成水、钠潴留,出现全身水肿症状、多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表现。⑵原发病症状:继发于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继发于心脏病,主要表现为中心静脉压升高,如外周水肿、肝大、脾大等;继发于结缔组织病,主要表现为多系统损害。
国外学者研究[3]指出,对于存在不明原因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在排除肝脏疾病、肾脏丢失和营养不良等原因后,应考虑PLG的可能,临床最终诊断需要检测到蛋白从胃肠道丢失,检测方法包括:(1)血浆ɑ1-抗胰蛋白酶(ɑ1-AT)清除率。α1抗胰蛋白酶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与白蛋白相似,具有抗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很少被肠道激酶消化,主要以原形从粪便中排出,可用于间接测定白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情况,被视为的特异性PLG诊断方法之一。但该方法仅适用于检测幽门到结肠的蛋白丢失情况,而且检测方法较复杂,临床上难以普及。(2)99mTc-HSA显像:正常人99mTc-HSA 显像表现为肝脾双肾及腹盆腔大血管的显影(图3),而PLG患者由于胃肠道粘膜糜烂,通透性增加或者淋巴回流障碍,会使粘膜血管中的血浆蛋白或淋巴管的乳糜液漏出到肠腔内,而白蛋白的类似物99mTc-HSA,也会漏出到有病变的肠腔内,表现为放射性异常浓聚。连续动态采集腹盆腔图像,观察肠道内有无放射性聚集,如发现可疑部位,可行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提高诊断准确性,该检查被认为是诊断PLG的另一种特异性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肠道丢失蛋白,显示受累肠道节段,还可以指导临床活检部位。99mTc-HSA显像会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的结果。假阳性的原因包括:1)、99mTc脱标:胃粘膜可摄取游离的99mTc,并分泌入肠道,从而出现假阳性。故建议于10min下腹部显影后行头颈部及上腹部静态显像,如甲状腺、唾液腺显影,则提示99mTc脱标,胃部显影为假阳性;如甲状腺、唾液腺未见显影,则胃显影为胃粘膜蛋白丢失所致,如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等。2)、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时,蛋白可随血液一起流入肠道,出现假阳性,此时需详细询问病史,根据有无柏油便、便血、便潜血等情况进行排除。假阴性:肠道蛋白丢失量小是造成假阴性结果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比较99mTc-HSA显像与ɑ1-AT清除率两种方法对PLG的诊断效能,发现99mTc-HSA显像具有更高的敏感性(100% VS 46%);更高的阴性预测值(100% VS 63%)[4]。
图3
99mTc-HSA显像应用人血清白蛋白,因用量较小,故发生过敏几率低,但仍需警惕过敏发生。检查前注意核实患者是否存在蛋白过敏史,蛋白过敏严重者为禁忌。如为过敏体质必要时可于检查前注射抗过敏药物。检查过程中注意患者是否发生过敏反应,如出现恶性、呕吐、皮肤红斑、面部发红、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99mTc-HSA显像可以确定有无胃肠道蛋白丢失及其部位,但不能说明丢失原因,具体原因需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内镜检查等综合分析。内镜检查可以观察肠道情况,并可以进行组织活检,对证实是否存在淋巴管扩张症、炎症性肠病等尤为重要。99mTc-HSA显像可以帮助指导内镜活检的部位,提高活检阳性率。本例患者99mTc-HSA显像过程中出现回肠条状放射性浓聚,局部断层显像提示回肠末端肠壁增厚,浆膜面毛糙,结合病史,考虑局部肠道炎症所致蛋白丢失,丢失位置为回肠末端,与临床最终诊断相符。
参考文献:
1.朱丽明,孙钢,钱家冥,等. 蛋白丢失性肠病61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11,50(3):209-211.
2.Yuya Kobayashi,Yasuhiro Shimojima,et al. 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 Relatedto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 Case Report of a Successful Outcome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 Med. 2017 Aug 1; 56(15): 2057–2062.
3.Landzberg BR,Pochapin MB.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 and gastropathy [J].Curr TreatOptions Gastroenterol,2001,4(1):39-49.
4.Chau TN, Mok MY, Chan EYT, et al.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of measurement of faecalalpha(1)-antitrypsin clearance and technetium-99m human serum albuminscintigraphy in 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 Digestion 2011;84:1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