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郑朋腾 童冠圣
病史及检查目的:
图1.99mTc-DX全身前、后位淋巴显像
检查所见:
右下肢皮下大量显像剂滞留,结合病史,符合继发性淋巴水肿表现。
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管阻塞后淋巴回流障碍,过多的富含蛋白质的液体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的水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系统先天发育有缺陷导致。继发性淋巴水肿是有明确发病原因的淋巴水肿,常见病因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创伤、反复感染、肿瘤浸润转移、丝虫病及某些全身疾病等。盆腔恶性肿瘤手术和放疗均会导致盆腔、腹腔或腹股沟区淋巴系统损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不仅直接破坏了盆腔、腹部淋巴系统的完整性,术后瘢痕形成也阻碍了淋巴回流,是造成淋巴系统损伤的首要原因。放疗可造成受照区的淋巴管直接损伤,淋巴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可加重淋巴回流障碍,淋巴管术后再生修复也可因放疗而受到抑制。有报道提出,盆腔恶性肿瘤治疗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从1%-47%不等[1]。
核素淋巴显像是诊断淋巴水肿的主要手段,正常下肢淋巴显像可见下肢、腹股沟、髂、腰淋巴管显影清晰完整,淋巴结分布均匀,双侧基本对称。盆腔恶性肿瘤治疗后患者的淋巴显像异常表现,早期主要位于腹股沟以上的盆腔、腹腔部位,下肢淋巴系统的改变见于疾病的中晚期。有研究提出下肢淋巴系统损伤分级标准为:0级——下肢、髂、腰淋巴管及淋巴结链显影基本完整;l级——自足至腹股沟淋巴管显影清晰,腹股沟以上淋巴管显影不完整或不显影,但不伴有显像剂在皮下弥散;2级——腹股沟以下淋巴管显影清晰,腹股沟以上淋巴管不显影或不完整,伴有显像剂皮下弥散分布;3级——下肢无淋巴管显影,或显影的淋巴管不能达腹股沟水平,或仅有侧支淋巴管显影。损伤程度l级时下肢淋巴液主要通过同侧髂、腰区域残余淋巴管网代偿修复,沿原有路径上的重建淋巴管回流;临床表现为患肢抬高或休息后水肿可完全消失,为淋巴水肿早期。损伤程度2级时损伤的下肢淋巴管仍维持一定的回流功能,但下肢淋巴负荷超出淋巴管运输能力,淋巴管因管内压力增高而破损,淋巴液自破损处漏出并在皮下淤积,部分可在局部形成淋巴囊肿;临床表现为休息或抬高患肢可使肿胀减轻,但不能完全消失,水肿多为可凹性,此时为淋巴水肿中期。3级损伤是在2级损伤基础上,腹股沟以下的下肢淋巴管进一步受到破坏,不再有回流功能,淋巴液主要通过皮肤和皮下淋巴管网回流甚至不回流;临床可表现休息或抬高患肢不能使肿胀减轻,随病情迁延,由于皮下组织纤维化逐渐出现不可凹性水肿,并开始出现皮肤增厚、颜色变深等改变[2]。
淋巴显像作为一种安全、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是诊断淋巴水肿的“金标准”,可以帮助临床确立术后水肿的原因。在淋巴水肿早期,下肢的淋巴回流功能尚能够代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一旦淋巴水肿发展至中晚期,淋巴管损伤严重甚至破坏,皮肤和皮下组织纤维化和脂肪沉积,水肿不再可逆,治疗就十分困难。因此,应在诊断流程中尽早使用淋巴显像,甚至在发生淋巴水肿之前就对淋巴系统损伤程度进行评估,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的,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靳松, 孙自强, 金星, 等. 继发性淋巴水肿的诊治进展.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 9(4): 316~320
[2] 童冠圣, 沈文彬, 耿万德, 等. 淋巴显像评估妇科肿瘤治疗后下肢淋巴系统损伤.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11, 31(1):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