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继续教育>病例报告
(091)多发性骨软骨瘤病拌局部恶变
2018-08-27 16:20 浏览次数: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吴彩霞 王茜


病史及检查目的:

患者25岁男性,主因发现右髋部肿物一年半,右髋部活动后疼痛半年就诊。自述一年半前发现右髋部一硬性包块,呈蛋黄大小,无压痛、活动后疼痛,未予诊治,后包块进行性增大,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活动后疼痛,并进行性加重,休息后缓解,近1个月包块增大明显。为进一步了解全身骨病变情况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图1)。

 

1.


2.


检查所见:

静脉注射99mTc-MDP 34小时后行全身前、后位平面显像。影像所见:全身骨骼显像清晰,右侧髂骨可见向外突出的不规则团块状放射性高度浓聚灶;另双侧膝关节、踝关节周围可见背向关节面凸起的不规则轻度放射性浓聚灶;其余诸骨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分布。使用同机CT采集X光片(图2)示双侧股骨远端、右侧腓骨近端、左侧胫腓骨近端及双侧胫腓骨远端可见大小不等的骨性凸起,起自干骺端,背向关节生长,宽基底与骨干相连,未见骨膜反应。

 

检查意见:

全身多发骨血运代谢增强灶,考虑多发骨软骨瘤,其中右髂骨病变恶变可能。

 

术后病理资料:

(右骨盆)肿瘤切除标本:送检肿瘤性软骨组织,呈结节状,细胞轻-中度异型,未见明确肿瘤性成骨,结合临床影像学表现,符合软骨肉瘤(级)(16x12x10cm)。

 

病例相关知识:

骨软骨瘤(外生骨疣)是一种良性皮质旁向外突出的具有软骨帽的肿瘤,通常发生于干骺端未闭合或在30岁之前。肿瘤有蒂或较宽的基底,基底部与骨相连,肿瘤由骨性基底、软骨帽和纤维包膜组成。该病为临床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以单发最为常见,占骨肿瘤的12%,占良性骨肿瘤的38.5%

多发性骨软骨瘤,又称干骺端续连症、多发性软骨外生骨疣或遗传性外生骨软骨瘤病等,是一种以骨骼系统多发性外生骨疣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65%的病例有家族史(图3),且有一代比一代严重的趋势[1]。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150000,男性多于女性。该病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最多见于股骨下段、胫腓骨两端、肱骨上段、尺桡骨两端,肩胛骨、骨盆、肋骨及掌指骨、跖趾骨亦可发生。发生在长管状骨的骨疣大多数呈对称性发病,并背向关节方向生长。不同的患者可因骨疣发生部位、形状、数量及继发畸形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可表现出严重畸形、疼痛、神经症状、关节活动受限等,有些患者可以表现为终生亚临床状态,而不被发现。约80%的患者在儿童期发现病变,但骨赘在长骨生长停止后亦不再生长[2]。多发性骨软骨瘤较单发的骨软骨瘤更易发生恶变,几率大约为11%—20%,其恶变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软骨肉瘤。发生在骨盆的骨软骨瘤更易于恶变,其次是股骨。对于临床显示早已停止生长的肿瘤,但近期突然出现肿物增大,伴表面静脉曲张或破溃以及夜间疼痛等症状时,需警惕恶变的可能[3]

 

图3.

 

对于骨软骨瘤,X线检查即可帮助诊断。X线表现为干骺端增粗变宽,骨皮质变薄,骨赘向旁侧突起,背向关节,骨疣呈宽基底或蒂状、菜花状,肿块较大时致相应骨干膨大、畸形,部分骨疣顶部或周围可见散在钙化斑点。当肿瘤恶变时主要为软骨帽不规则增厚、破坏或消失,钙化成堆,密度不均;基底部及骨干骨皮质溶骨性破坏,骨膜出现放射状骨针及Codman三角,软组织明显肿胀。骨显像可显示肿瘤成骨特性,骨软骨瘤对99mTc-MDP的摄取基本同正常骨组织,但当肿瘤发生肉瘤样变时,其肿瘤性成骨可使示踪剂摄取明显增高,而表现为放射性高度浓聚灶[4]。本例患者中骨显像不仅发现全身多发骨软骨瘤病灶,同时提示骨盆处病变成骨活性明显升高这一恶性变征象。

 

小结:

多发性骨软骨瘤临床相对少见,但其在X线片及骨显像图像上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特征,了解该病的影像特点,做出准确诊断并不困难。骨显像有助于发现全身多发病灶,同时通过病变放射性摄取程度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做出病变的良恶性的判断,可作为临床随访的重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德强,郝敬东,张锡庆,等多发性骨软骨瘤病[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3(2): 182-183.

[2] Guo X L, Deng Y, Liu H G.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mainland chinese cases in recent 23 years[J].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nolog Med Sci. 2014, 34(1): 42-50.

[3] 熊坤林,鲁宏,龚水根,等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恶变的影像学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3): 269-270.

[4] 潘中允实用核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