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霍力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
主任
专业方向:临床核医学;新型正电子显像剂临床应用研究;PET相关图像处理和影像组学研究。
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及北京市科委和卫生健康委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0余篇,参与发表文章近40篇。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杂志》编委和《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通讯编委。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毋庸置疑,受公众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系统疾病,医务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以期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医学影像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包括超声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与核医学成像。各种影像学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心血管解剖、病理、功能、血流灌注、代谢及分子基因等多方面信息,其优势领域各有不同。可以预知,未来心血管疾病将是影像医学研究和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b.
c.
d.
fig. 多种影像设备心脏成像图 (a. 超声心脏成像[1]; b. 磁共振心脏成像; c. CT心脏成像; d. PET心脏成像).
超声是心血管疾病首选无创性检查技术,其优势在于精细解剖结构及动态收缩舒张功能的显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超声心动图不仅可以测量心腔整体及各个节段的实时容积变化,还可以对心肌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位移、变形,以及运动的时相和顺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充分地了解心肌的运动特点、功能储备及生物力学特性。
心血管放射影像主要有核磁共振(MRI)及计算机断层成像(CT)。MRI在观察心肌病变中优势明显,有助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的梗死范围、微循环状况等,并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心脏增强CT能够反映心肌的厚度,通过CTA我们可以评估心脏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尽管目前尚无法替代冠脉造影,但冠脉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T-FFR作为一种无创评估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冠脉狭窄是否缺血,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充分的依据。
核医学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优势独特,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独立的核心脏病学科。核心脏病学显示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脂肪酸、葡萄糖代谢,心肌神经支配,心脏舒缩、电传导和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等,还可以用于特殊心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斑块、脏器梗塞、新生血管等)的特异显示,其中核医学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在国外,由于核心脏病学的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治决策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单一影像学检查常常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需要多模态影像检查方法相互印证。本公众号创立的目的,除为专业人士打造国内多模态心血管影像后处理平台,分享最新研究进展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建立科普宣传平台,向广大患者介绍常规检查和治疗手段,以及最新进展。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该公众号中,不断扩大影像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范围及影响力,提高其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中的价值,使更多国人能够享受到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以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和个体化(personalized)诊治为特征的精准医学服务。
图片来源:
[1] Lin X, Fang L, Wang Y. Multiple heart injuries caused by fracture and migration of the inferior vena stent.[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 34(8):62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