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继续教育>病例报告
核医学病例及解析(006号)
2018-05-03 09:28 浏览次数:

规培朋友看过来--核医学病例及解析(006)  核医学住院医规培平台

作者:北京医院核医学科 李旭 姚稚明

 

病史

患者男性,71岁,左胫骨上端疼痛1月余,为刺痛,劳累及负重可加重,平卧休息可稍缓解。患者7月前曾行直肠癌根治术。9-2行左膝关节CT(图1),提示左胫骨近端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骨转移不除外,建议MRI及增强检查。9-2左膝关节MR(图2)提示左胫骨近端占位,考虑(1)骨巨细胞恶性肿瘤(2)结合病史,不除外转移。临床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及了解全身骨骼受累情况,遂于9-5行全身骨显像(图3)。

相关检查:

肿标:血CEA 14.1ng/ml(0-5);

血常规:WBC 12.54×109/L(4-10),中性粒细胞 85.6%;

血生化:碱性磷酸酶、血清乳酸脱氢酶等均正常;

9-5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微结节,建议隔期复查。

 

1. 患者的CT图像:a为左膝关节CT定位图,b为左胫骨病变冠状位图像,c为左胫骨病变横断位图像,d为左胫骨病变矢状位图像。

 

2:患者的MR图像:A为左胫骨病变在PDWI序列的矢状位图像,B为左胫骨病变在T1WI序列的序列的矢状位图像,C为左胫骨病变在T2WI序列的序列的矢状位图像,D为左胫骨病变在PDWI序列的冠状位图像,E为左胫骨病变在PDWI序列的横断位图像。


3.患者的骨显像图像:a为全身骨显像前位图像,b为全身骨显像后位图像,c为同机CT所示胸骨矢状位图像,d为断层所示胸骨矢状位图像。

 

检查所见:

静脉注射99mTc-MDP 20mCi,3h后行前后位全身骨显像及胸腰部同机CT+骨断层显像。结果示:全身骨骼显影清晰,左侧胫骨上段见一半环形放射性摄取增高灶,范围较大。前位像胸骨下端见一点状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同机CT定位于胸骨剑突,局部骨皮质不连续。另腰4椎体左半见一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同机CT定位于腰4椎体右前缘及其右侧椎小关节,局部骨质增生。余未见明确异常的放射性摄取增高或减低灶。

检查意见:

1、左侧胫骨上段放射性增高灶,原发恶性肿瘤可能大;

   2、胸骨剑突放射性增高灶,考虑骨折所致;

   3、腰4椎体前缘及其右侧椎小关节放射性增高,考虑为退行性改变。

诊断依据:

患者老年男性,左胫骨上端占位,有直肠癌病史,且CEA升高。左膝关节CT可见左胫骨近端见较大范围低密度骨质缺损区,其内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未见钙化及死骨形成,其外缘骨皮质变薄,局部不连续,余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病灶周围未见明确骨膜反应。左膝关节MR可见左胫骨近端骨端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边缘少许片状高信号,PDWI不均匀高信号,膨胀改变,形态分叶、外侧明显,骨皮质变薄,外侧不连续,病变突向胫骨前肌,肌内片状PDWI高信号,周围少许骨髓水肿。全身骨显像提示全身骨骼未见其他部位受累。

患者老年且有直肠癌病史,对于诊断带来一定的干扰,但是膝关节以远是很少发生转移的,尤其是在其他部位骨骼没有转移时。对于骨肿瘤,X线平片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检查,但是该患者未行X线检查,回顾CT定位相也有一定辅助诊断的价值,该患者CT定位相可见病变呈偏心性皂泡状改变,这种典型表现加之单发于成人胫骨近端的破骨性病变,高度提示骨巨细胞瘤。

术后病理:

9-8患者行左胫骨上端肿物刮除植骨术,术中发现肿瘤破坏外侧骨皮质,刮出腔内组织呈鱼肉样。术后病理诊断:(左胫骨)骨巨细胞瘤(I级)。

 

病例相关知识:

1、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GCT)是一种原发性骨肿瘤,10~70岁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部位膝关节周围、桡骨、肱骨、脊柱、骨盆等。其复发率较高,常侵犯局部软组织,可呈现恶性生物学行为,发生局部恶变,部分病例发生肺转移。1940年Jaffe等提出了GCT的三个组织学等级,I级为良性,III级为恶性, II级介于两者之间。

典型的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为: 1)膨胀性皂泡样囊状骨质破坏区;2)偏心性生长;3)横向大于纵向;4)边界清楚,无硬化;5)病变与正常骨组织交接处可有骨膜增厚,无骨膜反应;6)病变可穿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但该处光滑整齐。

颅骨、脊柱等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不典型,常具有侵袭性强的生物学行为。以下几点提示恶性可能:1)年龄偏大,疼痛较重,肿瘤突然迅速增大;2)软组织块较大,超出骨性骨壳的轮廓;3)骨膜反应重,有Codman三角征;4)有较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接处模糊,有虫蚀状、筛孔样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

典型的骨巨细胞瘤骨显像表现为病灶周围放射性摄取增加,而中央部位摄取稀疏,病灶边缘较为规则。

骨巨细胞瘤的平片改变颇具特征性,X线平片在诊断骨巨细胞瘤方面可提供丰富经验,目前仍是四肢骨肿瘤的首选检查。CT、MR扫描观察更为全面、细致,能显示细节改变,提供比X线更多的信息。骨巨细胞瘤可以为多发病变,全身骨显像可以评价全身骨骼受累情况。一般而言,结合发病年龄及临床特点,依据X线和CT表现,对骨巨细胞瘤大多可做出诊断。

2、显像技术

1)显像剂骨显像最常用的显像剂为99mTc标记的磷酸盐(99mTc-PYP)和膦酸盐(99mTc-MDPHMDP),化学结构上前者具有无机的P-O-P键,后者具有P-C-P有机键。(这两个键是一阶段、二阶段非常喜欢考的选择题,务必记住!)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99mTc-MDP,骨摄取高且迅速、血液和软组织清楚快。

2)显像条件

病人无需特殊准备。静脉注射99mTc-MDP 20~30mCi(成人剂量)。2~4h后排空小便,仰卧于检查床上,采集矩阵256×1024ZOOM1,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扫描速度10~20cm/min左右。常规采集前位和后位图像。根据全身图像所见,必要时加做局部静态显像或侧位、斜位采集或断层显像。(这些数据是多站式技能考试中机房操作的必问考点,务必记住!)

 

 小结:

1、典型的骨巨细胞瘤X线表现为骨骺部位溶骨性破坏,内可见数量不等的骨性间隔,骨皮质膨胀变薄或消失,呈偏心性皂泡样囊状改变。骨质破坏与软组织包块形成具有恶性倾向。颅骨、脊柱等少见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不典型,常具有侵袭性强的生物学行为,生长活跃,易形成骨质外软组织肿块。

2、对于四肢骨肿瘤,X线平片检查是首选检查手段,能提供大量信息。

3、骨转移瘤少见于肘关节和膝关节以远部位。(选择、填空经常考!)

 

参考文献:

[1] Jen-Yang Tanga, Chien-Kuo Wang c MRI appearance of giant celltumor of the lateral skull base: A case report. Journal of Clinical Imaging.2003;27:27-30.

[2] Klaus Woertler . Benign bone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valueof cross-sectional imaging. Eur Radiol. 2003; 13:1820–1835.

[3] Tehranzadeh J, Murphy BJ, et al. Giant cell tumor of theproximal tibia: MR and CT appearanc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 1989;13(2): 282-6.

[4] William Makis, Marc Hickeson. Spindle Cell Sarcoma Degenerationof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Knee, Imaged With F-18 FDG PET-CT and Tc-99m MDP BoneScan.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2010; 35(2): 112-115.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