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继续教育>病例报告
核医学病例及解析(007号)
2018-05-03 09:26 浏览次数:

规培朋友看过来--核医学病例及解析(007号)   核医学住院医规培平台

作者:武警总医院核医学科 王剑杰 蒲朝煜               审校:王茜

 

病史及检查目的

患者男性,59岁,主因左侧胸壁疼痛伴胸闷、低热半月,加重5天入院,无咳嗽、咳痰或咯血症状;当地医院胸部CT检查发现左肺上叶占位,边缘可见毛刺,与胸膜紧密相连,考虑恶性病变可能。入院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自诉10岁时曾患胸膜炎,无长期吸烟史。实验室血常检查:WBC 7.7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75.0%,HGB129g/L,肿瘤标志物:CA 72-4 19.3 IU/ml, SCC 0.8ng/ml,NSE  7.32 ng/ml, CEA 0.81ng/ml, CA 125 12.24 IU/ml。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18F-FDG PET/CT检查。

 

1  MIP投影图

 


2

 

3

 

4

 

 

影像所见:

左肺上叶下舌段近斜裂胸膜处见一不规则形高代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为3.7×3.3×3.2cm,其边缘不光滑,伴多发毛刺,轻度分叶,肿物侵及邻近斜裂胸膜,并部分跨越斜裂胸膜累及左肺下叶背段。病变内FDG代谢及密度不均匀,其边缘区SUVmax12.3,平均CT值23.6Hu,中心区SUVmax6.2,平均CT值14.8Hu,病变周围无明显渗出性改变;(图1-3)左肺门、主动脉弓旁可见淋巴结伴代谢轻度异常增高,以主动脉弓左旁淋巴结为著,最SUV4.6,淋巴结短径0.7-1.0cm。(图4)。

诊断意见:

左肺上叶下舌段不规则形高代谢软组织密度影,考虑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病变累及左侧斜裂胸膜及左肺下叶背段;炎性病变不完全除外;左肺门、纵隔内偏左侧可疑淋巴结转移,建议局部穿刺明确病理。

 

手术病理:肺组织中可见细支气管炎及局灶性坏死,部分肺泡上皮及间质增生,免疫组化:Actin(+),CD34(血管+),CD68(+),CK(+),ki-67 (+5%),CgA(-), NSE(-),S-100(散在+),考虑炎性假瘤

 

病例相关知识

(一)、肺内占位鉴别诊断

肺内孤立性肺结节(SPN) 是指直径在30mm肺内独立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阴影,尽管多数SPN属于良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属早期肺癌,基本无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而约80% 患者当出现症状被确诊为肺癌时已错失治疗最佳时机。因此,SPN 的良恶性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患者早期进行合理治疗。对于周围型肺癌,尤其小癌灶的检出,高分辨率CT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量文献报道证实,我们通常认为肺癌所具有的一些特异性征象,如分叶、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却并非肺癌所特有,许多良性肺内肿瘤样病变或炎性病变亦可出现上述征象,因此SPN的良恶性鉴别一直是困扰影像科医师和临床医生的难点。但如果能够掌握常见良恶性病变的主要形态学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根据各种CT征象的临床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大多数病例还是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定性诊断。下面就表现为SPN的常见肺内良、恶性病变做一归纳。

1. 周围型肺癌 50-60岁老年人多见,与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有关;病变形态多不规则,可见毛刺及深分叶,胸膜凹陷征,周围血管纠集,可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临床表现,患者可有刺激性咳嗽、咯血,胸膜受侵时伴明显的胸痛,晚期有发热及明显消瘦。

2.腺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发生率较低,约占肺原发性肿瘤的5%,90%为类癌,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无明显症状;CT上边缘光滑,密度均,偶有钙化。

3. 错构瘤: 系胚胎发育的异位组织导致,分软骨型和纤维型;50-60岁多见;CT上为类圆形,边缘光滑,典型这见爆米花样钙化。

4.肺内纤维瘤、畸胎瘤,发生率极低,前者20-40岁女性多见,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轻度强化。后者可见骨化、脂肪密度,容易识别。

5. 结核球 最常见的肺内炎性肉芽肿,既往有结核病史,发作期有全身中毒症状;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边缘相对清晰光滑,直径通常小于3cm,密度较高,中心可见斑点状、环形、层状钙化,为特征性表现,周边可见形态多样的卫星病灶。

6. 真菌肉芽肿 以酵母菌如新型隐球菌感染多见,见于恶性肿瘤、血液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基本病理改变包括凝固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脓肿形成;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特征性表现为病灶边缘磨玻璃样密度改变,即“晕征”。

7. 球形肺炎 老年人多见,临床有显著的感染过程,如咳嗽,痰中带血、发热等,可持续数月;病变常局限与某肺叶肺段,以下叶多见,急性期边缘模糊,周围血管纹理增多、模糊,邻近胸膜反应广泛;慢性期病灶收缩,边缘清楚,周围见纤维索条影,病灶内可见扩张支气管。

8. 炎性假瘤   肺部炎性假瘤是某些非特异炎症增生,机化性肺炎的机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在病灶周围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导致的肺内肿瘤样病变;以女性多见,可发生与肺内任何部位,其大小可从0.7cm-14cm不等,通常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楚,典型者有长毛刺及“尖角征”,胸膜牵拉征,无分叶;增强可有明显强化;临床有轻度的发热等呼吸道症状。

   肺内的孤立性结节病灶鉴别比较复杂,影像学征象很多,但多数不具有特异性,据文献报道SPN中炎性肉芽肿及肺癌合计占80%,而将两者相互误诊的病例可达58%。在鉴别分析过程中以下几方面可供参考:(1)病灶形态:癌灶多有深分叶,良性结节很少出现,即使有,多为浅分叶。(2)边缘特征:癌灶边缘多呈毛刷状或细小毛刺,良性结节边缘多光滑或有尖角。(3)内部特征:癌灶密度偏低,可有空泡、砂粒样钙化;良性结节密度均匀或略高,钙化多呈弧形、环形或斑块状。(4)周围特征:邻近支气管截断、阻塞,管壁增厚、血管向结节聚集,胸膜出现牵拉多见于恶性;而良性结节周围支气管管壁无增厚,血管受压推移为主,胸膜通常粘连增厚。文献报道显示,SPN良、恶性诊断效能最高的三种征象为分叶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其中阳性预测值较高的征象为胸膜凹陷征。当然,病灶具有的典型征象越多,其确诊恶性病变的可信度和阳性预测值就越高。

 

(二)、18F-FDG PET/CT对肺内占位鉴别诊断的价值

   大量的回顾性研究显示,18F-FDG PET/CT由于运用了PET及同机CT图像融合技术,使二者诊断优势互补,对于SPN的整体诊断准确度得到了提高;杨春山对100例肺部SPN患者的FDG PET/CT的诊断效能与单纯的PET以及单纯CT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FDG PET/ 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优于单纯CT,其诊断特异性优于PET。一项关于PET/CT对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显示,FDG PET/ CT的诊断SPN的准确度(87.5%)优于单纯CT76.2%),同时也优于单纯的PET75.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体现了FDG PET/CT诊断肺结节病灶的优势;但是,研究还显示,PET/CT的诊断敏感性与单纯PET比较未见明显优势,其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较单纯CT比较也未见明显优势。刘建军等认为FDG PET的代谢信息对于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提升价值有限,FDG PET/CT对于SPN诊断价值的提高更多地得益于所获取的肺外器官的辅助信息(如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的异常摄取和远处转移病灶。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