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会历史>历届主委工作总结
(2001-2005)陈盛祖
2018-05-02 03:30 浏览次数: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工作总结

陈盛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历史赋予了本届委员会新的机遇和挑战。4年来,我们在上级学会的领导下,坚持学会宗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全国广大核医学同仁,组织实施了本专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了继续教育学习班,推广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中青年;加强核医学组织建设和网络建设;承办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委托的核医学临床操作“规范”及“指南”的编写, 圆满完成了本届委员会的各项任务, 现总结如下。

一、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核医学整体水平

迈入21世纪以后,我国核医学面临了许多新技术、新思维的挑战,是沿着传统核医学,围着γ相机和SPECT仪转,还是跨入更高的理念, 迈向更新的技术?2001年5月,王世真院士的《分子核医学》问世,2004年4月再版。他指出,分子核医学就是把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技术引入核医学最先进的学科。2001年12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PET配置专家论证会,2004年3月、2005年5月又召开了PET/CT配置专家论证会,放宽了多年我国引进PET仪的控制。目前全国已有近45台PET仪及PET/CT仪在运行。2003年10月,国家科委在杭州召开了以“分子影像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这次会议表明影像学已进入技术融合及学科融合的时代,同时也促使核医学向分子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的方向发展。而学会工作也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走出了传统核医学的框架,调整了学术活动的形式及内涵。我们同放射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一起, 与GE、西门子及飞利浦公司联合举办了多次分子影像学研讨会。我们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高能正电子成像学术交流会;帮助和支持上海、广州、北京召开的3届两岸三地PET读片会;并在学术会议中,推荐采用PET及PET/CT的文章;国外专家来华交流的主题也是PET/CT及分子影像学。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我国核医学的整体水平,使我国核医学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向世界核医学看齐。

二、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国内外学术交流水平

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我国承办的第八届亚大核医学大会。这是第四届~第六届3届委员会共同申办和筹备、几代老中青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来自32个国家的6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许多世界著名核医学专家,包括美国的Wagner教授、世界核医学联盟主席、美国核医学会主席、三大核医学杂志主编都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学术交流成功,且充分显示了我国有举办大型国际核医学大会的能力。本次会议从大会主席、秘书长到会议的“Highlights”均由我国核医学专家担任,一些大会特邀报告及分会场主持人也由我国中青年专家担任,赢得了国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以召开亚大核医学会议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术交流水平。2002年智利世界核医学大会,我国有60多人参加,论文数排名第二,并获得了大会的最高奖。2002年5月我国在大连主办了首届中日韩核医学大会。2004年5月,我国又组织了50多名代表参加在日本金泽召开的第二届中日韩核医学大会。参会结果表明,我国代表的论文水平及英语表达能力均有很大提高。

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努力抓好国内学术活动。自2001年以来,学会共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6次,参加人数4200人次,交流论文2700余篇。在所开展的学术活动中,核医学分会重点抓4年1次的年会、中青年会和放射免疫会议,并大力支持各学组及各大区的学术会议。北京、西北西南、中南六省、华北及华东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的学术年会也很有特色。在每次学术会议中,我们强调会议纪律,注意会风,主委及常委身体力行。在会议内容上,削减一些一般性的口头报告,增加专题报告及专题讨论。会议总结也尽量与国际接轨,采用多媒体形式。昆明中青年会议,为了活跃学术气氛,还增加了专家主持的读片会对抗赛。所有这些尝试,都使我们的学术会议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创意。

三、以老专家为榜样,积极培养中青年,使学会工作代代相传

一个学会要永葆青春、生气勃勃,就必须不断增加新生力量,补充新鲜血液。中青年是我们事业的中坚,是我们学会的脊梁。第七届委员会中,55岁以下委员占88%。如何培养中青年?①首先,要向老专家学习,以他们为楷模。核医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中青年的成长史。以王世真院士为代表的历届委员会都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的培养。本届委员会也把培养中青年摆在突出的位置。②要信任中青年,大胆使用中青年。第六届委员第一次常委会就讨论了中青年委员的遴选工作,并成立了中青年委员组。在委员会中,增加了中青年委员及秘书。在对外学术会议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活动中全力推荐中青年。③要提供舞台,让中青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场所。2003年第三届中青年核医学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均由中青年委员负责,其目的就是考察和锻炼他们,会议开得很好、很有创意,受到一致好评。凡是对学会、对核医学发展有益的中青年活动,学会都支持。包括北京创办的中青年核医学论坛,广州、湖北等分会办的核医学通讯等。④对中青年严格要求,有标准,有考察。优秀的中青年学会工作者和学科带头人应该像老专家那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及精湛的业务技术,还要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社交及语言表达能力。为此, 学会于2002年9月在杭州举办了科主任培训班,有40余人参加。学习班既讲知识,又讲如何做人、做学问;既讲眼前工作,又讲理想和情操,虚实并重。老师讲得认真,学员听得专心。3天的讲课,学员们受益匪浅。一位广东学员课后写道:这是一次近距离的与核医学专家接触,也是第一次领略了他们做人做事的风采。他们的言行举止,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⑤学会领导要与中青年打成一片,关心和爱护中青年,看到他们进步,从内心感到高兴;看到他们不足之处,要及时、善意地批评指正,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四、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抓好学会各项工作

学会是联系政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把学会办成会员之家、科学家之家。除学术活动外,学会还必须抓好会员关心的其他工作。①规范医疗行为,保护医生权益。学会受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委托,承办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写。这两部书是我国最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医学著作。它不同于一般的著书立说, 它是知识与规范的融合。我们组织了老中青核医学专家,多次召开编委会,反复研究讨论,终成书稿。《规范》于2003年12月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首发式,成为50多个专业中首批出版的6个分册之一。《指南》也于2005年3月全部完稿,交中华医学会付印出版。从此,核医学工作者行医有法规可依。匡安仁、张永学2位常务副主编为两书编写付出了辛勤劳动。②加强广大核医学工作者的联系,建立核医学网站。2002年3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与中社网信息产业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华核医学专业网。2002年5月网站正式开始运行。学会委托海军总医院代管,由学会委员朱家瑞教授负责。朱教授精心策划、认真负责,使该网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音像并存。栏目包括 :学会动态、科室介绍、专家讲座、病例讨论及会员信箱。目前,月访问量达25万人次,会员邮箱注册的专业人员1600余人。单个病例最高点击数超过1300次。在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上,搜索“核医学”,排名第一的网站为“中华核医学专业网”。③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写好学会会史。中华医学会于今年4月在北京隆重召开庆祝中华医学会成立90周年暨第2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华医学会90载的历史给予高度赞扬。中华医学会借此机会组织各专科分会编写会史。核医学分会的历史虽然只有25年,但其反映了我国核医学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几代核医学工作者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结果。为此,学会委托张永学副主委负责会史编写工作。他认真负责,精心组织,终使“会史”得以和大家见面。“会史”是在刘秀杰教授等编写的《中华医学会、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学会史略》基础上续编和扩编的。会史包括学会活动大事记、委员及编委人物谱和科室介绍。从会史中,大家可以查到学会自成立以来每年每月的活动记录,中青年专家还可以从会史中的人和事受到启迪,当好学科带头人。“会史” 重点宣传学会创始人——王世真院士。本次大会还授予王世真教授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为我国核医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4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在今年召开的中华医学会成立90周年暨第2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核医学分会再次荣获优秀专科学会的光荣称号,张永学、王铁两位教授荣获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我衷心感谢支持我工作的全体常委和秘书,感谢全体委员的通力合作,感谢全体会员对本届委员会的厚爱。

本届委员会,尤其是我本人,尚有许多工作有待继续努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一届委员会已经成立,我预祝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我国核医学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