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奋力前行”,在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原子能机构技术(放射性药物研发及临床应用)研发中心的支持下,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办的《第十二届燕京肿瘤临床与PET/CT应用会议》于2023年11月24-26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近200余人线下参会。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李囡教授主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志教授闭幕总结。开幕式上,由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局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田嘉禾教授,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王铁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教授分别致辞。
本届会议专家讲座精彩纷呈。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教授分享了重离子无创治疗技术发展,指出新一代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具有小型化、低成本和占地面积少的显著特点,为广泛推广和应用这一先进技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田嘉禾教授分享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在临床诊疗转化中的应用,指出核医学分子影像在现代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现在临床医学检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武爱文教授、张晓东教授、杜鹏教授、王晓东教授、杨永波教授、斯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院长张国君教授分别分享了淋巴瘤、结直肠癌、消化道肿瘤、泌尿肿瘤、介入治疗、胸部肿瘤、黑色素瘤、乳腺肿瘤与PET/CT交叉学科的碰撞,分别从不同角度详细论述了临床实践中PET/CT应用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为核医学工作者提出了临床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和肿瘤精准治疗所带来的更高要求。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教授分享了放射性药物临床应用和转化,介绍了中国放射性药物目前的发展现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放射性药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囡教授分享了北肿免疫PET探针研发及临床转化,结合科室肿瘤免疫PET探针临床转化的案例,详细地分享了北肿免疫PET探针的临床转化工作。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华教授分享了关键靶点的PET分子影像,系统介绍了目前国际前沿肿瘤关键靶点的PET分子探针应用情况,并重点详细介绍了北肿核医学科目前开展的科研情况。北京大学医学部刘昭飞教授分享了肿瘤特异性PET显像探针研制及其临床转化,在报告中强调,核医学需要紧密联系临床、以临床需求为要义,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意义。
另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于江媛教授、刘辰教授,分别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一体化、核素靶向诊疗技术在泌尿系肿瘤的应用展开了精彩的分享,详细介绍了北肿在新性核素治疗中的经验;北京大学化学院刘志博教授分享了放射性药物与放疗激活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围绕医用核素严重短缺问题,从搭建相关平台、开发核素分离工艺、制备紧缺核素,发展新核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石洪成教授分享了分子影像助力核医学科高质量发展,以PET分子影像临床应用为例,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核医学的魅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皓鋆教授分享了FAPI放射配体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对比了FAPI放射配体的选择,助力于优化肿瘤患者的精准诊疗。
会议最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志主任进行了闭幕致辞,宣布了本届会议的圆满举办,号召全体同仁大家携起手来,为发展我国的核医学事业共同奋斗。感谢各位专家精彩的讲座,同时感谢王铁教授、霍力教授、王茜教授、范照青教授、邓智勇教授、宋玉琴教授、杨敏福教授、杨勇教授、杨兴教授、李眉教授、范岩教授、张卫方教授、徐白萱教授、杨吉刚教授、刘甫庚教授、陈晋峰教授、王雪鹃教授、孙龙教授的精彩主持和点评,也感谢全国同道的支持!
本届燕京肿瘤会不仅传承了历届燕京会议的深化临床交流的传统,同时还深入讨论了多种新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转化。本次会议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实现了多学科意见汇总综合,碰撞交流,百家争鸣,吐故纳新,提高了与会者对PET/CT临床应用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