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两会“核”声
2021-03-07 09:38 浏览次数:

        3月4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2021全国两会正式开启。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也拉开帷幕。两会中我们核工业代表有哪些建言献策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一、关于健全相关法规体系

立法是原子能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了本国原子能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顾军:加快推进《原子能法》出台,尽快制定《乏燃料管理条例》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关于涉核法律法规有两个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原子能法》出台。为我国核工业发展、特别核能发展以及“走出去”保驾护航,进而保障我国原子能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尽快制定《乏燃料管理条例》。加强乏燃料管理,推进乏燃料处理处置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开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钱天林:尽快制定适用于核能多用途利用相关政策法规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适用于核能多用途利用的安全监管法规及相关标准体系,使项目从设计、规范、选址、监管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关于核科普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我国核领域要切实担负起支撑国家战略的历史责任,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需要做好核科普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王寿君:加强新时代核科普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指出,公众沟通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较高的公众接受度能够使项目、政策的推进实施更加顺畅,而较低的公众接受度将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甚至会导致项目的搁置与失败,还会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

为此,王寿君建议要推进公众沟通,推动核科普常态化。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核科普活动,广泛传播核知识。核科学系统知识进入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课程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核科学素养,将核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课程。 

王寿君:设立国家“核科学日”

王寿君指出,“一堆一器”为我国“两弹一艇”成功研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象征,其蕴藏的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将有效加强核领域的科普工作,让公众正确的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并激发青少年喜爱科学、喜爱核科学,同时将大大激励核事业工作者,对我国核事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具体来说,一是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并发扬核工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有利于激励当代人爱祖国、爱科学,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将推动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设立国家“核科学日”,使所有核工业人和核科学工作者能够拥有自己的纪念日,这将有效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

第三,设立国家“核科学日”有利于为核事业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核科学日”能够成为发展祖国核能事业、建设核强国的重要宣传载体。我们要将“核科学日”打造成为普及核能知识的重要平台,向社会公众打开核科学技术世界的窗口,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提高社会公众对我国和平利用核能事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促进公众形成对核能的理性认识,为我国核工业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关于加强我国核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大型核科学基础设施是核领域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推动科技进步、催生源头创新、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是科技强国、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罗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提出,我国核工业经过66年的建设,已经拥有了一批大型核科学装置,如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还有一批大型核科学装置正在建设或论证中。但从规模、数量、性能来看,我国核科学基础设施体系尚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燃料与材料辐照考验、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及物理化学实验的需求。

罗琦提出,原子能院北京基地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串列加速器“四大平台”相继建成,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能力支持,大平台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建议将“四大平台”能力拓展纳入国家有关规划;雄安和嘉峪关基地是先进核技术研发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其建设纳入国家和有关地方规划,尽快落地实施。

 

万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也指出,当前核领域的大国竞争已向更高端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加强我国基础研究能力及原始创新水平,才能引领世界核技术发展,为我国战略高科技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罗琦、万钢和钱天林建议

罗琦、万钢和钱天林建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制定大型核科学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部署反应堆、加速器、放化设施及热室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目前急需的高通量、多功能研究堆、同位素研究堆、强流脉冲质子直线加速器等,为我国战略高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平台。适时对现有研究堆升级改造,增设中子分析谱仪、高性能堆内在线监测设备等,以提升我国核科技研发的手段与能力。

 

四、关于发展核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系统提出了革命性要求。核电具有安全、经济、高效、低碳的优势,是我国实现“30·60”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能源选择。

顾军:中核集团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顾军指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中核集团党组高度重视,已经多次研究,中核集团将充分发挥我国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核电加快发展,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战略支撑。顾军认为,这对核能来说是一个利好,但不能简单的划等号。我们不仅要研究提高核电本身的安全性,还要与整个能源结构整体配套相适应。要进一步发挥核能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的作用,不仅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核工业应有的贡献。 

罗琦:批量化建设自主三代核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罗琦指出,目前,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具备了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条件。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为标志,我国实现了核电技术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核电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国际先进行列。截至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每年8至10台套核电主设备的国产化制造产能;具有同时建造 30 多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建立了较为完整、自主的核燃料循环产业链,核燃料生产与供应能力满足核电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具备快速发展核电的能力。但截至2019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5%,2020全年发电量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94%,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OECD,18%),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现有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不匹配。因此需要加快核电建设步伐。 

刘巍:兑现减排承诺,我国核电占比应超10%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指出,经过30余年努力,我国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要求,自主研发了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世界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但是与多元化、平衡的理想能源结构相比,现实情况则是我国核电占比偏低,目前不到5%。而对我国而言10%到15%的比例是比较合适的。作为一种基荷电源,核能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刘巍建议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战略》,强化核电发展顶层设计,统领我国核电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规划,批量化建设自主三代核电机组,助力我国履行“30·60”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



 福建福清核电基地

 

段旭如:加快推动我国核电“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认为,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基础与优势明显。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商运,我国核电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目前,国内外9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工程建设均有序推进,“华龙一号”的批量化建设正在发挥规模效应、集成效应。我国核电自主技术能力已具备同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实力,核电装备制造和项目建造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核电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全产业链优势。

 

段旭如建议将我国核电“走出去”由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立由国家相关部委以及主要核电企业、装备企业、金融信保机构组织等共同组成的核电“走出去”跨部委协调机制,有效发挥国家组合拳优势,推动一批条件比较成熟的核电“走出去”重点项目落地。

 

五、关于核燃料

 

核电是解决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支柱,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以及能源供应安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核燃料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核电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

 

朱纪,王黎明: 建立我国低浓铀储备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朱纪指出,低浓铀是核电反应堆的“粮食”,低浓铀储备有利于提升核电燃料供应安全。天然铀通常需要经过纯化、转化、浓缩等加工环节转化为低浓铀后才能满足多数核电使用需求。按照我国核电发展预期,到2025年我国核电在运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在建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核电国家,届时需要的低浓铀将是目前国内产能的2倍。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首席专家、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王黎明也表示,国际多数核电国家均建立了低浓铀供应保障策略。按照国际惯例,国际多数核电国家均采取不同程度的低浓铀储备策略。

朱纪、王黎明建议:国家支持国内核电企业开展低浓铀商用储备,同时,启动国储低浓铀研究。

 

王寿君:积极参与全球核燃料价格预期管理

王寿君提出,从我国目前核电发展趋势看,预计“十四五”及中长期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十五五”期间我国将成为核电装机容量及核燃料需求量全球最大的国家。在庞大的国内市场带动下,我国核燃料产业将快速成长,逐步成为世界领先的核燃料供应商,建成面向国际的核燃料供应中心,构建国内国际核燃料“双循环”市场格局,为构建更可靠的国际核燃料供应体系提供中国方案。对此,王寿君建议尽快建立中国主导的核燃料价格指数,积极参与全球核燃料价格预期管理,提升我国核燃料供应体系在国际市场话语权、定价权。

 

 

六、关于核技术应用

段旭如:推广辐照灭菌技术应用

辐照灭菌技术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通过替代传统的环氧乙烷灭菌方法,辐照灭菌技术将灭菌工艺周期由7-14天缩短为1天,极大地缓解了疫情初期抗疫前线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严重短缺”的困境。辐照灭菌技术还有望在医疗废水处理、特殊聚集性场所移动式消毒、冷链食品中新冠病毒消杀等领域发挥更大的抗疫战斗力。需加快制定各应用领域的标准规范,增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推动辐照灭菌技术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价值。

段旭如指出,与传统灭菌方法相比,辐照灭菌技术具有穿透力强、消毒灭菌彻底、可连续使用、一次消毒量大、不污染环境、无残留、能耗低、运行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及常温处理等特征。除了为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等辐照灭菌之外,辐照灭菌技术还可在医疗废水、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特殊聚集性场所移动式消毒等领域发挥作用,另外,还有望用于冷链食品中新冠病毒消杀等领域,意义重大。

段旭如建议尽快制定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国内相关研发力量与企业协同创新、集中攻关,推动辐照灭菌等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定辐照灭菌等核技术在医疗器械、冷链食品、中成药等领域应用的标准规范,填补国内空白,拓宽核技术应用领域。

 

七、其他

李子颖:促进地热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子颖指出,地热能是极其稳定的一种清洁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地热能利用历史悠久,但资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很低,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滇西等地,在这些地方开展地热发电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提振地方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李子颖建议参考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早期电价政策,加快推动地热上网电价政策尽快落实出台,以吸引国内企业的资金投入,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

 

 


两会核声丨全国政协委员罗琦院士:中国多“龙”腾飞助力核能安全高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葛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说,这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发展核电时首次使用积极一词。目前中国核电领域已形成了多腾飞的局面。核能作为低碳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琦院士说,目前,中国已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具备了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条件。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为标志,中国实现了核电技术由二代三代的跨越,已经具备快速发展核电的能力。罗琦表示,成熟的三代核电技术,我们华龙一号已经建成了,能够稳定地开工,每年开工6-8台。核电的建设速度要保持住,利用我们中国人自行研制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华龙一号百万千瓦机组,同时还要利用小堆。再一个就是下一代的技术——快堆技术,把我们的发电量提起来。罗琦院士说到的小堆,就是中国正在长江流域建设的玲珑一号,它采用了模块化技术、蒸气发生器技术以及核一体化反应堆等技术,极大地保证动力和安全性。罗琦院士说,中国玲珑一号技术先进且成熟,用途也非常广泛。目前,中核集团在致力于用核技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真正将国家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利用泳池式研究堆50多年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优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已开发出了一种安全经济、绿色环保的堆型产品——“燕龙。罗琦院士介绍,燕龙是核供热堆,非常安全。罗琦说:现在国内也搞出这个技术,我们称为燕龙。在北方,这种堆是专门供热的,能够并入你的城市管网,通过核能发热,非常安全,跟大家靠得很近。华龙、玲珑、燕龙,腾飞正助力中国核电的安全快速发展。谈到未来的发展,罗琦院士说:长远来讲,就是研发要跟上。罗琦院士还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国家还可通过技术创新,实施集智攻关,发展空天和深海的先进核动力技术,助力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让核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核集团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