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继续教育>病例报告
(190)布氏杆菌脊柱炎的PET/CT表现一例
2020-11-16 20:38 浏览次数:

作者:赤峰市医院核医学科 张鹏博 罗晓燕 张伟 北医三院核医学科 赵梅

病史及检查目的:

患者男性,66岁,主因“腰痛、间断发热3月”就诊。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9.6℃之间,当地医院诊断为“腰间盘突出”,并对症治疗1个月,腰痛及发热症状缓解不明显。腰椎MRI检查提示:T10、T11、L2椎体病灶,考虑多发转移瘤。既往史:20年前外伤后右侧肋骨骨折;双肩关节疼痛4年,程度基本无变化,未诊治;1年前因发热曾于当地疾控中心诊断“布病”,并应用抗布病治疗1疗程,体温正常后未再诊治,当时除发热外无其他症状。个人史:家中饲养牛、羊牲畜多年。为除外恶性病变行18F-FDG PET/CT检查(图1-图5)。

图1


图2  L3椎体骨质破坏、L2/L3椎间隙变窄


图3  L2、L3椎体周围软组织受累

图4  L2、L3骨质破坏连续层面


图5 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FDG摄取增高

 

检查所见:

L2、L3椎体及L3椎体两侧附件可见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累及L2/L3相邻关节面,L2/L3椎间隙明显变窄;病灶周围软组织肿胀,累及双侧腰大肌;以上伴FDG摄取增高(SUVmax:11.0)。
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FDG摄取增高,以左侧为著(SUVmax:10.0),相应部位CT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右第3前肋骨FDG摄取增高(SUVmax:2.8),相应部位CT可见局部骨皮质欠规整。双侧锁骨上、纵隔、肺门多发小淋巴结,部分可见钙化,部分FDG摄取增高(SUVmax:6.6)。余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意见:

1.L2、L3椎体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胀,伴FDG代谢增高,考虑布氏杆菌脊柱炎可能大。
2.右侧第3前肋FDG代谢增高灶考虑外伤后改变,双侧肩关节周围FDG代谢增高考虑非特异性炎性病变。
3.双侧锁骨上、纵隔、肺门淋巴结,部分FDG代谢增高,考虑反应性增生可能,不排除部分合并布病炎症累及。

最终临床诊断:
病人于当地疾控中心复查布病相关实验室检查阳性,确诊布鲁氏菌病。抗布病治疗2月后,体温正常,腰痛症状明显好转。

 

病例相关知识及解析:

布鲁氏菌病是全世界最普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类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牛、羊、猪或其他动物)的体液或摄入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如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和奶酪)而被感染。本病不产生永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亦不少见。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可参见平台55号病例。
布氏杆菌感染机体潜伏期为1-6周,细菌在此期间被吞噬成为胞内菌,存活的细菌随吞噬细胞进入局部淋巴结,根据人体免疫力和病原菌毒力程度不同,有些细菌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当增殖到一定数量,突破淋巴结侵入血流,患者出现发热。随后细菌进入多种脏器细胞,如:肝脏、脾脏、骨髓和淋巴结等,发热逐渐消退。当在细胞内繁殖的细菌再度入血,又出现菌血症而导致体温上升。这种反复引起菌血症、毒血症,使患者呈波浪式不规则发热,临床上常称布氏杆菌病为波浪热。临床症状在急性期可出现发热、盗汗、头痛、全身乏力等流感样症状,易转为慢性,可出现肝脾肿大、关节肌肉疼痛及骨关节器质性损害,复发率比较高。
本病可侵犯任意器官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道、肺是较常见累及的器官。本平台55号病例就是布鲁氏菌病累及肺的病例。骨关节也是常见受累部位,约90%以上的患者有关节病变,以骶髂关节和下肢大关节最为多见。脊柱受累多发生于年龄较大或者病程较长的患者[1, 2],以腰椎受累最多见。
氏杆菌脊柱炎CT主要有以下表现:①椎体改变:骨破坏多为直径不超过1cm 的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破坏灶边缘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增生、硬化带,多分布在椎体边缘;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增高;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②椎间盘改变: 椎间盘破坏,骨关节面增生硬化。③椎旁软组织改变:可发生椎旁、硬膜外[3]和腰肌脓肿,脓肿一般较局限,周围脂肪间隙清楚,无脓肿流注直接征象。④骨膜改变: 椎体骨膜肥厚,由中间向两侧膨出,使椎体呈斑驳样不均匀密度增高。⑤韧带改变: 可见前纵韧带、棘间韧带钙化[4]。从影像上,本病应注意与脊柱结核鉴别,有文献报道二者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如布氏杆菌脊柱炎骨质破坏相对较轻,破坏部位仅限于椎体边缘,更易于破坏椎小关节,椎体不易出现楔形变,骨质增生硬化更明显,死骨少见,椎间隙消失罕见,更易出现椎体韧带钙化等[5],但有时影像表现并不特异,需结合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培养和血清学检查。理想情况下,根据血液或其它部位的病原培养结果可确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查包括试管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治疗上,对于伴发脊柱炎的成年患者,建议采用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治疗。
本患者有明确的牲畜接触史和1年的可疑布病病史,以发热为首发表现,在初治有效之后自行停药,此后出现腰痛及再次发热,均为布病最常见的症状,病程呈布鲁氏菌急性感染-治疗后复发的典型表现。本例患者在出现腰痛之后,一度在当地医院误诊为转移瘤。但从PET/CT影像上, 患者全身没有可以解释转移的原发肿瘤灶,且患者腰椎的破坏表现为炎症性改变,以椎体边缘破坏为著,伴有周围明显骨质硬化、椎间隙变窄和椎旁脓肿。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氏杆菌脊柱炎可能。患者存在锁骨上、纵隔、肺门多发的小淋巴结,部分FDG代谢增高,肺门和纵隔淋巴结FDG代谢增高是我们在老年患者PET/CT图像上经常见到的现象,原因多为非特异性的反应性增生,患者同时出现双侧锁骨上稍高代谢的淋巴结,可能与近期布病感染相关。患者双肩关节已经疼痛多年,程度基本无变化,PET/CT见FDG高代谢灶主要集中于关节周围软组织,未见骨质破坏,且肩关节也不是布病常见的累及部位,故考虑患者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FDG高代谢与布病无关,非特异性炎症可能性大。
该病例提示我们对于来自牧区、有发热症状、骨关节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的患者,应在鉴别诊断时想到布鲁氏菌病可能,作详细的病史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Geyik MF, Gür A, Nas K, et al. Musculoskeletal involvement of brucellosi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 study of 195 cases. Swiss Med Wkly. 2002. 132(7-8): 98-105.

[2] Bosilkovski M, Krteva L, Caparoska S, Dimzova M. Osteoarticular involvement in brucellosis: study of 196 cases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Croat Med J. 2004. 45(6): 727-33.

[3] 张哲平陈福文张树明腰椎硬膜外布鲁氏菌脓肿1例报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 23(6): 569-571

[4] 董帅白皓天李媛冰等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8): 2310-2311,2312.

[5] 李葳赵英华刘金等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29): 2341-2345.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